新聞通訊員 黃潔瑩
阿爾及利亞時間6月6日,在當地的巴特納省婦產醫院,中國援非醫生、湖北省婦幼保健院產科副主任醫師龍青云用連續兩場極限搶救詮釋了醫者使命,為患者筑起生命防線。
子宮醫源性穿孔產婦生死急救
當地時間5日晚夜班交接后,龍青云陸續做了6臺手術。零時剛過,一名孕24周的產婦被緊急送至醫院。3小時前,她在周邊小診所經歷不全流產,胎兒娩出后胎盤滯留,醫生進行鉗夾術未果。
龍青云趕去搶救時發現,情況比預想的還要嚴重,產婦宮頸口外已脫出破損的腸管,生命體征雖暫平穩,但活動性出血隨時可能引發休克。她立即啟動多學科急救,并備血輸血、全麻開腹、聯合外科醫生探查。術中可見子宮后壁破口如一元硬幣大小,腸管嵌頓其中,約20厘米腸管已呈暗紅色壞死,更有雞蛋大的破口持續滲血。
先保子宮,再處理腸管!龍青云迅速修整子宮破口、清除殘留胎盤并精準止血,為后續腸管切除爭取了黃金時間。當外科醫生完成壞死腸段切除及吻合術,時間已到6日凌晨4時。
前置血管胎兒驚險娩出
手術衣尚未脫下,新的危機接踵而至。一名38周瘢痕子宮孕婦急診入院,胎心監護顯示晚期減速,羊水Ⅲ度污染,龍青云迅速判斷胎兒嚴重缺氧。但孕婦只有一個月前的超聲檢查單,未見明顯異常。此時,她面臨兩難選擇,若轉運至門診復查超聲,短短路程都可能延誤搶救,如果直接剖宮產,胎兒胎盤羊水情況未知,也會面臨一定風險。
立即進腹,避開血管!憑借經驗,龍青云判斷胎兒無法耐受產程,于是緊急在5分鐘內完成了術前準備。劃開子宮下段菲薄的漿膜層時,一條蚯蚓狀粗大血管赫然暴露于切口。她屏住呼吸,用手輕撥血管,在毫米級間隙中娩出胎兒,新生兒評分滿分。
前置血管破裂出血可致胎兒短時間內失血休克,死亡率高達50%-75%。而龍青云的果斷處置,讓母嬰得以重生。手術記錄顯示,新生兒臍血血紅蛋白達130g/L,印證了“避開血管娩出”這一操作的關鍵價值。
清晨,第一縷陽光傾灑進手術室時,龍青云摘下手套,指節因長時間握持手術器械而泛著青白。這一晚,兩臺特殊的手術,串聯起中國醫生“以患者為中心”的執業信仰。
60多年來,在阿爾及利亞,像龍青云這樣的援非醫療隊員不計其數,每天都以專業技術投身于日常繁忙的診療工作中。對龍青云而言,手術臺邊的驚心動魄早已成為職業常態,而她始終以無影燈下的專注、門診室里的耐心,書寫著“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故事。正如她在工作日志中所記:“節日的煙火與手術室的燈光,同樣照亮生命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