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狄心妍)
1936年,費孝通先生拄著拐杖走進開弦弓村,用《江村經濟》為中國鄉村研究樹立了學術豐碑。2025年1月,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學子重走”江村之路”,在太湖之濱展開田野調查。
江村,原名開弦弓村,這個別名或許不如“江村”那樣廣為人知,但它卻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鄉村風情。從費孝通、費達生早年的鄉村觀察和探索實驗,到江村成為世界觀察中國鄉村的一個窗口,再到蘇南鄉鎮經濟的模式崛起,“江村”承載了深厚的歷史底蘊,更成為了中國鄉村對外表達的一個重要符號。費孝通是中國社會學之父,他的《江村經濟》一書,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江南農村的社會經濟圖景。費孝通對江村的深入觀察與思考,揭示了中國鄉村社會的內在邏輯,為中國鄉村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

江村是費孝通先生“志在富民”理念的實踐熱土,他曾26次到訪,將這里的“江村”集群推向了世界的舞臺。費孝通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國農民的脫貧致富,他提出的“經濟協作”、“以東支西,以西資東”共同繁榮、共同富裕等理念,至今仍對蘇州乃至全國的鄉村振興工作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江村所在的環長漾片區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環長漾片區位于吳江區西部,西瀕太湖、北臨太浦河,南鄰頔塘河,是江南塘浦圩田、桑基魚塘、蠶桑絲綢文化的典型代表。這里不僅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更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
從傳統的農耕文明到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從封閉的鄉村社會到開放的城鄉融合,江村在不斷地探索與實踐中,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如今,江村不僅保留了傳統的農耕文化和鄉土風情,更融入了現代化的元素和氣息,成為了一個宜居宜業、和諧美麗的鄉村振興樣板區。

近年來,蘇州市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為契機,堅持系統謀劃、資源整合,先行先試、示范帶動,走出了一條片區聯動、組團發展、城鄉融合的鄉村振興新路徑。環長漾片區,作為蘇州鄉村振興的重要區域,更是被賦予了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樣板區的重任。

在環長漾片區的鄉村振興工作中,蘇州不僅注重傳承和發揚費孝通先生的“離土不離鄉”思想,更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發展。通過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游、文化產業等多元化產業,環長漾片區不僅實現了農民的就地就近就業,更促進了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這種發展模式,既保留了鄉村的原始風貌和鄉土文化,又賦予了鄉村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同時,蘇州還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的號召,將環長漾片區作為打造“共富江村”品牌的重要載體。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優化生態環境等措施,環長漾片區已經初步形成了宜居宜業、和諧美麗的鄉村新貌。

在此基礎上,蘇州還計劃將環長漾片區打造成為全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實訓基地,積極輸出經驗,在全國范圍內發揮更大引領示范作用。通過舉辦培訓班、研討會等活動,蘇州將不斷總結和推廣環長漾片區的成功經驗,為其他地區的鄉村振興工作提供有益借鑒。
“共富江村”不僅是蘇州市吳江區的奮斗目標,更是整個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縮影。在環長漾片區的調研與實踐中,我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也對未來充滿了信心。隨著更多大學生的參與,鄉村振興的路徑將不斷創新,推動中國鄉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展望未來,蘇州將繼續以“共富江村”為品牌引領,以環長漾片區為樣板,不斷探索和實踐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和新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蘇州的鄉村振興工作將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為農業強國建設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