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訊員 寧亞飛 張翠
35歲的王女士血壓出現“冰火兩重天”怪象:上肢血壓飆升至230/130毫米汞柱,而下肢竟暴跌至80/45毫米汞柱。為何有如此怪事?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精準研判,發現是大動脈炎引發的主動脈“死亡縮窄”,心臟和下半身之間筑起“堤壩”,臟器隨時可能缺血崩盤。明確病因后,一周前,該院心血管外科專家團隊實施外科手術,通過人工血管架設“高速路”,幫王女士成功打通“任督二脈”,一舉解除血壓危機。
據患者王女士介紹,十年前她就被查出高血壓,由于無明顯不適,就自行服用降壓藥來控制血壓,但近兩年來血壓忽高忽低難以控制。長期的血壓異常讓她痛不欲生,劇烈頭痛如電鉆穿顱,還有惡心眩暈癥狀。
3月初的一天深夜,王女士因高血壓危象,被送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緊急救治,監護儀上記錄的血壓“異象”引起了急診醫護的高度關注。原來,她的上肢血壓飆至230/130毫米汞柱,而下肢血壓竟暴跌至80/45毫米汞柱。急診科迅速請醫院高血壓中心緊急會診。
高血壓中心主任包明威教授組織了科內疑難病例討論,結合CTA(CT血管造影)檢查,明確診斷王女士為“降主動脈縮窄”,縮窄部分長達8厘米,最狹窄處直徑4毫米,僅為正常管徑的八分之一。血流通道僅余發絲粗細,鈣化斑塊堆積成“巖石隧道”,這就是造成王女士高血壓的真正“元兇”。
包明威教授介紹,降主動脈縮窄是指主動脈局限狹窄、管腔縮小,造成降主動脈血流量減少,而降主動脈供應下肢和腹部的血。因此,王女士才會出現上肢血壓明顯升高,且高于下肢血壓。
“這不是普通高血壓,而是大動脈炎引起。”包明威教授表示,主動脈縮窄的部位位于降主動脈,病變血管較為狹長,縮窄程度重,且病變血管伴有局部血管鈣化,這是典型的大動脈炎引發的主動脈異常。
據介紹,大動脈炎是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進展性、非特異性大血管炎,常以全身性炎性表現為首發癥狀,如發燒、頭暈等,可導致血管壁的增厚、管腔狹窄。但由于大動脈炎發病個體差異大,部分患者發病隱匿,癥狀不明顯,不易被發現。包明威教授建議王女士,盡快實施外科手術解決縮窄,改善臨床癥狀,提升遠期預后。
心臟開胸手術創傷如“劈山”,讓很多患者望而卻步;保守治療等同放任血管“核爆”,危機重重。生死一線間,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外科專家團隊亮出絕技——經5厘米微型切口,在升主動脈與腹主動脈間架設人工血管“高速路”。
一周前,在麻醉科的保駕護航下,心血管外Ⅱ科主任夏軍教授帶領團隊,開展“升主動脈縮窄+腹主動脈人工血管搭橋術”。術中,夏軍教授精準規避主動脈鈣化狹窄部位,采用端側吻合技術跨越主動脈峽部狹窄段。經過4個小時的顯微外科操作,成功完成主動脈血流動力學重建。術后,人工血管通暢良好,有效降低了主動脈壁的剪切應力。
術后第2天,王女士的上肢血壓就回落至正常的120/80毫米汞柱,下肢血流恢復如常。“那一刻,仿佛任督二脈被打通了一樣,通暢舒服。”王女士不禁感慨。
這場驚心動魄的“血管拆彈”告捷,也為千萬高血壓患者敲響警鐘:血壓失控需高度警惕,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危險信號。
包明威教授提醒,高血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繼發性高血壓大多數發生于年輕人。數據顯示,我國約5%-10%高血壓患者屬繼發性高血壓,其中大動脈炎引發的繼發性高血壓,發病率逐年攀升,90%的患者為15到40歲女性。更需要重視的是,超半數患者,在初期往往被誤診為原發性高血壓,錯失治療黃金期。包明威教授建議,青年患者如無明確原因出現血壓異常,應及時進行四肢血壓的測量,如果上肢血壓明顯高于下肢血壓,應進一步排查主動脈縮窄和大動脈炎等主動脈狹窄的疾病。
(圖片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