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訊員 張瑋 余海新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金銀湖院區多學科團隊為一名腸系膜上動脈受侵的罕見腫瘤——硬纖維瘤患者實施根治性手術,通過自體血管移植技術完成腸系膜上的動脈重建。該病的全球年發病率約為百萬分之二,其治療經驗可為腹腔重要血管受累的腫瘤手術提供參考。
37歲的蔡先生(化姓)近來持續腹瀉,在當地醫院檢查發現腹腔內潛伏著15厘米的罕見硬纖維瘤。這種被稱為“良性殺手”的腫瘤雖無轉移特性,卻以侵襲性強著稱,全球年發病率僅百萬分之二。
影像檢查顯示,腫瘤如“毒藤纏樹”般完全包裹患者的腸系膜上動脈中段,長達8厘米,與動脈壁致密粘連如同“焊接”,隨時可能導致動脈破裂。這條為整個腸道供血的“生命干線”一旦受損,將導致致命性大出血或全腸壞死。
考慮到患者的病情,該院消化腫瘤外科牽頭,聯合血管外科、麻醉科、放射科等多學科團隊會診,并制定了自體血管移植方案:截取患者右側大隱靜脈10厘米作為移植材料,在完整切除腫瘤的同時重建動脈通路。“相較于人工血管,自體血管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長期通暢率。”該院消化腫瘤外科盧曉明教授表示。
手術分為精準術前規劃、可控性血流阻斷、腫瘤整塊切除、血管吻合四個關鍵階段。據了解,團隊通過三維影像重建確定腫瘤與血管的空間關系,術中精準控制腸道缺血時間小于45分鐘的安全值,最終保留3米的健康小腸。
術后病理證實,腫瘤被完整切除,患者恢復順利,沒有發生短腸綜合征等并發癥。
據悉,該院通過標準化、多學科診療流程,已形成血管受累腫瘤的規范化治療體系。通過血管移植,盡力保全器官功能,已經在所有外科常態化開展。“此類手術的常態化開展,得益于醫院多學科診療模式的深度整合。”盧曉明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