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這臉怎么越來越不像我了?”女兒翻著手機相冊突然發問。郝阿姨心里咯噔一下——這幾年鼻頭越來越大、下巴凸起,手指粗得戴不上戒指,心里很懊喪:“年紀大了,臉都變形了。”更糟的是,近一年來,明明按時吃降糖藥,血糖卻像脫韁野馬,空腹值直飆九點多,氣得真想扔掉那藥瓶子。
可是,無論郝阿姨還是朝夕相處的家人,誰也沒把“變丑”和糖尿病這兩件事情聯系到一起。直到他們來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吳哲褒教授的專家門診才發現,原來,藏在腦垂體里的小腫瘤,竟是近年來害她天天打針吃藥還變丑的“真兇”。
垂體瘤成糖尿病“隱形推手”
在瑞金醫院垂體/泌乳素腺瘤診治中心吳哲褒教授的專家門診,新民晚報記者見到了術后三個月復診的郝阿姨。
“我女兒說我現在好多了!以前總覺得是年紀大了臉變長、鼻子變大,沒想到是病啊。”隨著腫瘤切除,郝阿姨的血糖已完全恢復正常,徹底告別降糖藥物;隨著骨骼重塑和軟組織代謝恢復,被異常激素改變的肢端肥大癥面容,也將逐漸回歸自然。
據家屬回憶,她近年逐漸出現鼻翼增寬、手指粗大、聲音低沉等癥狀,但都歸咎于自然衰老。近一年來還發現空腹血糖高達10mmol/L左右,服用降糖藥物一年多,始終效果不佳。
去年11月,郝阿姨在瑞金醫院多學科會診中找到癥結:生長激素水平達4.029ng/ml,結合影像學發現的1.5*1.3cm的垂體占位,確診為生長激素型垂體瘤。
“看,就是這個垂體生長激素瘤,是悄悄釋放異常激素的‘元兇’!”吳哲褒教授一邊向新民晚報記者展示郝阿姨的影像資料一邊說:“這顆‘小炸彈’持續分泌超量生長激素,通過三重機制擾亂糖代謝——增強肝臟糖異生、抑制肌肉組織葡萄糖攝取、損害胰島β細胞功能,最終導致特殊類型的繼發性糖尿病。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小腺瘤、大危害’,也揭示了內分泌疾病診治中‘撥開迷霧見真相’的重要性。”
當然,這類患者的血糖異常只是冰山一角。吳哲褒強調,過量生長激素會導致全身系統性損害,約30%患者會繼發糖尿病,更可能引發心血管病變、呼吸睡眠暫停等嚴重并發癥。
數據顯示,我國垂體瘤年發病率約7.5-15/10萬,其中生長激素型占比約15%,但實際漏診率可能更高。
精準手術破解代謝謎題
回憶起給郝阿姨做手術的那一天,吳哲褒教授介紹,神經外科團隊進行的可以說是毫米級的“鞍區拆彈”:神經內鏡經鼻入路建立的微創通道僅有鼻孔大小,醫生需在8-9厘米深度的術野中,沿腫瘤假包膜完整剝離病灶,同時保留正常垂體并重建鞍底結構。
術后,患者的生長激素水平很快降至0.626ng/ml,達到生化緩解標準(即<1.0ng/ml)。隨著激素水平正常化,患者胰島素敏感性顯著改善,實現了“切除腫瘤即控糖”的療效。
吳教授(左)在為患者做手術
“生長激素與胰島素存在‘蹺蹺板效應'。”瑞金醫院內分泌科專家解釋,當異常激素分泌解除后,機體胰島素敏感性顯著改善,受損的胰島β細胞也獲得修復機會。不過該患者仍需持續監測,防止因長期高激素狀態可能造成部分不可逆損傷。
該病例的成功診治,凸顯出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瑞金醫院垂體/泌乳素腺瘤診治中心整合神經外科、內分泌科、影像科等優勢資源,建立從篩查到康復的全流程管理體系。
“約10%的難治性糖尿病存在可干預的繼發因素。”吳哲褒提醒,當糖尿病患者合并進行性面容改變、關節痛、睡眠呼吸暫停等情況時,需警惕垂體瘤可能。診斷需進行OGTT聯合生長激素檢測,這是國際公認的“金標準”。
吳教授在術中
對于治療策略,專家給出明確建議:首選神經內鏡微創手術,巨大腺瘤可術前使用生長抑素類似物縮小腫瘤;術后需建立終身隨訪機制,監測激素水平與代謝指標。
早篩早治改變疾病軌跡
在瑞金醫院垂體瘤專病門診,記者注意到,除了因血糖異常輾轉就診的患者,更多人是拿著自檢清單主動前來——有人對照科普文章懷疑自己“面容變丑”,有人因鞋碼兩年增漲三碼心生警惕,還有年輕女性因月經紊亂合并高血壓排查出庫欣病。
吳哲褒教授說,近年來,隨著“面容改變可能是疾病”等健康知識的普及,公眾對垂體瘤的認知已經從“罕見”逐漸轉向“可識別”。
瑞金醫院垂體/泌乳素腺瘤診治中心2024年接診患者中,主動篩查就診比例較五年前提升27%,其中以肢端肥大癥(生長激素型垂體瘤)、庫欣病(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型垂體瘤)表現者占比逾六成。
“許多患者是帶著‘破案’心態來的。” 吳哲褒教授說,這類疾病就像‘全身警報器’,早期識別能避免多系統‘連鎖損傷’。這種轉變背后,是該中心數年來的科普深耕,通過多媒體平臺宣傳,將專業醫學知識轉化為通俗警示信號——比如,“面容警報”:自拍對比發現鼻唇肥厚、顴骨突出;“肢體信號”:戒指因指節增粗無法脫下、鞋碼漸進性增大;“代謝預警”:難治性高血壓/糖尿病合并特殊體貌改變;“功能提示”:育齡女性閉經溢乳、男性性功能驟降……等等。
這些融入日常生活的自檢指南,讓更多“潛伏”的垂體瘤現出原形。該中心近兩年通過科普篩查發現的早期肢端肥大癥患者中,42%首診原因竟是“因變丑而求醫”。
吳哲褒教授表示,今后修訂版的《中國肢端肥大癥診治指南》考慮一項重要更新:將“患者教育”單獨提出,強調醫患共同決策。
“醫學的進步不僅體現在臨床手術的技術上,更在于診療理念的革新。”吳教授說,當破解疾病密碼時,改變的不僅是各種檢測數值,更是患者的生活質量和人生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