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3月19日消息(記者趙家慧)王寧玲,女,漢族,1961年4月出生,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安徽省著名兒童血液病專家。從事兒童白血病治療工作以來,王寧玲累計治愈患兒逾1000人,安徽省兒童白血病和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療有效率分別達到80%以上和70%,躋身全國先進水平。王寧玲先后獲得2015年醫藥衛生界生命英雄,2017年度公益貢獻獎、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生”,2020年全國工人先鋒號(兒科),全國第四屆“白求恩式好醫生”和“合肥好人”等榮譽。
工作中的王寧玲醫生(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供圖)
十五年,將兒童白血病公益事業進行到底
在王寧玲看來,兒童白血病不同于成人,通過合理、持續的治療,治愈率一般在80%左右。正因為如此,她看到那些因為各種問題不得不放棄治療的家庭,感到非常痛心。“作為醫生,我不會放棄一個孩子。”王寧玲開始尋找任何可能的資助,打電話、寫信、甚至親自上門求助。
2009年,剛剛進入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王寧玲就牽頭成立了“安徽省生命小戰士會”。這個由白血病患兒、兒童白血病康復者、患兒家長、醫護人員、社會愛心人士以及志愿者共同組成的群體,已經從成立時的注冊會員100多人增加到如今的1000余人。每年募集社會各界愛心善款數萬元,悉數用于貧困患兒的救助。
連續15年,王寧玲發起并組織在“六一”兒童節、春節前夕開展安徽省兒童白血病聯誼會等系列公益活動,將已經治愈和正在治療的白血病患兒及其家長聚集到一起。康復者以自己的健康狀態,將治愈信心傳遞給正在治療中的白血病患兒家庭,孩子們以交流戰勝病魔的心得這一特殊方式,共同慶祝節日。
“‘生命小戰士會’接力15年,大大提高了大眾對于兒童白血病的科學認識,這不僅提高了醫院找到合適血源的效率,更讓這些孩子康復后,更好地融入正常生活。”
在大病救助和醫保政策尚未惠及兒童白血病的日子里,在她的努力下,“兒童血液病救助基金”“小天使基金”“生命小戰士”以及“神華公益基金”等紛紛落戶安醫二附院。王寧玲為孩子們爭取到了數額不等的“救命錢”,給上千個家庭帶去了希望。
漫長“羈絆”,她是千位患者的“醫靠”
從1988年正式開始從事兒童血液病,37年里,患兒們對王寧玲的稱呼也從“王媽媽”變成了“王奶奶”。談到每一個她治療過的孩子,王寧玲都能清晰地叫出他們的名字、來自哪里、家庭情況是什么,仿佛一個慈愛的幼兒園院長。
王寧玲醫生在查房(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供圖)
與患兒們的“羈絆”通常要延續到他們長大、升學乃至成家。王寧玲說起一個7歲時曾經在她這里治療的孩子,去年成功考上了清華大學。“他媽媽說,第一個就給我打電話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清華大學的通知書。通知書拿到后,他和他媽媽還特地回來看望我,病房里的孩子們都圍了過來,都想摸一摸這張來之不易的通知書。”
脫下白大褂,走出科室,并不意味著王寧玲一天工作的結束。
晚上是王寧玲“上線”的時間,手機被來自各地患者的咨詢信息“轟炸”,有時忙不過來,王寧玲就將科室的其他醫生拉進來,大家一起回復患者的問題。即便現在年過60歲,面對每天高強度的工作,王寧玲依舊充滿熱情。“我就想在能力范圍內去幫助他們,他們最信任的就是醫生,找不到別人。”
鉆研治療手段,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在回憶起十幾年前一個因病去世的孩子時,王寧玲留下了眼淚。“那個孩子拉著我,讓我救救他,但是那個時候的治療水平達不到,那么好一個孩子,就沒有了。”
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成為王寧玲最大的動力。她帶領團隊,在安徽省兒科界率先開展兒童白血病的MICM診斷和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分層診斷和分層治療,提高了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愈率;應用ATG聯合免疫抑制療法治療兒童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取得良好療效,同時開展兒童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免疫發病機制的研究和治療,尤其是兒童慢性難治性ITP的免疫治療取得良好療效。
在她看來,兒科醫生不僅是救治患兒的身體,更要在乎患兒及其家屬的心理健康。“王醫生是我們心里的英雄,她的慈愛感動著她的每個病人,包括認識她的每個人。”“她是正直負責的好大夫。”王寧玲的付出得到患兒家長們的肯定,也獲得了社會以及相關部門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