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丁汀
通訊員 鄧盛強 陳識
睡眠是健康的基石。2025年3月21日,正值第25個世界睡眠日,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武漢市心理醫院)攜手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棲息公益等單位,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南望山校區教工活動中心,舉辦了“睡眠健康,優先之選”世界睡眠日大型公益活動。此次活動旨在提升公眾對睡眠健康的關注,普及科學的睡眠知識,幫助廣大師生和市民改善睡眠質量,促進身心健康。
活動當天,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專家團隊為師生和市民提供了豐富的睡眠健康服務,包括睡眠健康講座、團體輔導、現場義診等,活動吸引了眾多師生和市民的積極參與。
“入睡困難”已成“00后”最大睡眠困擾
活動現場,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睡眠障礙病區主任朱軍紅帶來了題為“關愛睡眠,由心出發”的主題講座,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睡眠的重要性、常見的睡眠障礙及其危害,并分享了如何通過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睡眠環境等方式來提升睡眠質量。
他指出,《2024中國居民睡眠健康白皮書》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平均睡眠時長為6.75小時,近30%的人群夜間睡眠時長不超過6小時;59%的人存在睡眠困擾,包括入睡困難、易醒、睡眠時間短等問題;超過50%的年輕人(包括大學生和上班族)在零點后入睡,有近20%的人入睡時間超過凌晨2點。“入睡困難”已成為“00后”最大的睡眠困擾,年輕人已成為熬夜主力。
針對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的睡眠問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劉陳陵表示,學校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幫助學生改善睡眠質量。“學校每年從3月到5月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活動,呼吁學生重視心理健康,其中睡眠健康是重要內容之一,此外,學校還非常重視體育運動,鼓勵學生通過夜跑、跑酷等活動來調節身體機能,提升睡眠質量。”劉陳陵介紹,學校還開展了親近自然的活動,鼓勵學生走出戶外,放松身心。“親近自然對改善睡眠質量有顯著效果,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調整身心,擁有好睡眠。”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還與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建立了長期合作,定期邀請心理專家到校開展講座和心理咨詢服務,幫助學生解決睡眠問題和心理困擾。
科技助力睡眠監測,專家提醒不可過度依賴
活動現場,新聞記者采訪了一位來自中國地質大學的同學小李(化名)。小李表示,自己平時睡眠質量較差,經常熬夜學習,導致白天精神不振。為了改善睡眠,他購買了一款智能手環來監測自己的睡眠情況。然而,他發現手環的數據并不總是準確,有時顯示他深度睡眠時間很長,但他自己感覺并沒有睡好。對此,朱軍紅主任表示,這類便攜設備雖為現代人關注睡眠健康提供了便利,但其實際作用需理性看待。“睡眠手環通過心率、呼吸等參數推算睡眠結構,能夠幫助用戶初步了解睡眠時長、夜間覺醒次數等基礎數據,尤其適合生活節奏快的年輕人進行日常自我監測。然而,過度依賴手環數據可能引發焦慮,反而不利于睡眠健康,因為‘睡眠是最不需要努力的事’,刻意追求數據達標可能破壞自然睡眠節律。”朱軍紅強調,對于長期存在失眠、白天嗜睡或疑似呼吸問題的患者,建議優先選擇專業醫療機構進行系統評估。
此外,朱軍紅提醒,科技工具可作為健康管理的輔助手段,但需警惕“努力睡眠”的陷阱:若數據顯示異常,應結合自身感受(如情緒狀態、日間精力)綜合判斷,避免盲目依賴數據;若癥狀持續或矛盾突出,及時就醫仍是解決睡眠問題的核心路徑。“真正的睡眠健康需回歸自然規律,減少睡前電子設備使用、保持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并在必要時借助專業醫學診斷,方能實現‘輕松入眠’的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