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訊員 肖莉嬌 王帥
3月20日是第十屆“3·20中國血小板日”,由同心家園公益基金會聯手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血液科共同發起的系列公益活動盛大開啟。其中,在武漢血液中心舉行的無償獻血活動率先掀起愛心熱潮,眾多志愿者踴躍參與,用一袋袋飽含愛心的血液為患者送去生命希望。
患者家屬與志愿者攜手,傳遞生命希望
率先坐上采血椅的是同心家園公益基金會的理事長張琳,作為當天捐獻血小板的志愿者之一,她輕輕攥緊拳頭,看著殷紅的血液緩緩流出,目光始終堅毅。
據介紹,張琳的身份不僅僅是公益帶頭人,還曾是一位原發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TP)患兒的家長。“因為淋過雨,所以想替別人撐把傘。” 張琳說,親身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一袋血小板對于病患家庭的意義。如今,她也化身獻血志愿者,既是為了回報社會,也是希望以行動號召更多人參與無償獻血。
現場還有一位來自山東濟南的志愿者孫名蕾,她是一名音樂治療師,作為同心家園公益基金會的一員,這已是她連續第2年參與血小板日活動。首次捐獻血小板的她,在加入公益基金會之前,就已投身志愿服務活動十年,長期致力于幫扶留守兒童。她說,加入組織后,對公益有了全新的領悟:做公益不僅意味著個體對善行的堅持,更是一種可以傳遞的理念。
“公益從來不是單行線,而是生命與生命的雙向奔赴。”孫名蕾說,未來她不僅要用專業知識幫助病患,還會以獻血的方式將愛心不斷傳遞。
活動現場,除了同心家園公益基金會的成員,還有不少是看到活動從外地特地趕來的志愿者,大家來自不同的省市,卻懷著同樣熾熱的愛心。一位從福建特地趕來的張女士說:“我是在咱們病友之家的公眾號上面看到了今天‘3·20中國血小板日’的活動,了解到很多人需要輸血,所以我就過來了,這也是我第一次參與獻血,我很開心。”
醫學師生的熱血傳遞,詮釋醫者仁心
獻血的人群中,還有一支特別的隊伍,他們是來自協和醫院的醫務人員和醫學生。“無論捐獻血小板還是全血,對于臨床救治來說,都意義重大。” 協和醫院血液科主任梅恒教授當天參與了全血捐獻,而這已經是他第8次參與無償獻血了。
“無論是在醫學院讀書、國外留學期間,還是工作后,只要身體、時間允許,我就會參與獻血。” 梅恒說,從醫多年,他見證了無數因血液及時輸注而轉危為安的病例,深知血液對于患者的重要性。平日,梅恒不僅專注于自身醫療專業,幫助患者對抗病魔,還積極投身公益宣傳。去年,他還曾參與武漢血液中心“好問100秒之獻血十問”科普視頻宣傳活動,向大眾講述無償獻血對血液病患者的重要性,廣受好評。
當天,讓梅恒頗感意外的是,他的碩士研究生張泰源也來到現場,心有靈犀般地接過了導師手中的“愛心接力棒”獻出熱血。第2次獻血的張泰源說,“梅老師一直教導我們,作為醫學生,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一顆醫者仁心。看到老師以身作則,我也深受感染,希望能為患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當天的醫護大部分都是來自協和醫院“青·和”志愿服務總隊的成員,據協和醫院團委書記李悔介紹,該志愿服務隊于今年3月5日學雷鋒日成立,此前已組織了多支青年專家團隊奔赴社區與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而今又有十余名成員參與了獻血活動。尤為令人動容的是,急診科醫生張宏榮在結束上午的工作后,抽中午休息時間趕來完成了第5次獻血,獻完血后又急匆匆地趕回醫院繼續工作。
十年愛心足跡遍及全國多地,惠及數十萬名患者
“成分獻血中的血小板捐獻,對于白血病、惡性腫瘤、器官移植、干細胞移植的患者、產后大出血的產婦而言,是延續生命的關鍵所在。血小板保存期極短,這意味著臨床用血的充足供應,需要社會各界持續不斷地奉獻愛心。每一袋血小板的背后,都是一份生的希望。” 同心家園公益基金會的秘書長高航介紹道。
據悉,“血小板日”是每年的3月20日,這個由血液病患者家屬與熱心公益的志愿者共同發起的日子與活動至今已進入第十個年頭,過去十年間,活動的足跡遍及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廣州、濟南等城市,集結了近千名愛心專家、志愿者、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及數十家愛心企業,為數十萬名患者及其家庭送去希望。這不僅為患者們搭建了一起交流互動的平臺,更讓他們切實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增添了對抗疾病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