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訊員 田娟 常宇
5月28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宣布將于6月啟用腦機接口專病門診與研究型病房。這意味著該院建立起圍繞“研究型病房(臨床門診)、臨床試驗、院企實驗室、成果轉化、產業化、學術期刊”六大板塊,覆蓋技術研發、臨床驗證、產業協同的全鏈條創新生態。這也是國內首個以公立醫院為核心,整合醫學研究與企業資源的腦機接口綜合平臺。這標志著我國腦機接口技術進入“醫研產”深度融合的新階段,填補了國內腦機接口“臨床-產業”協同鏈條的空白。
目前,人類已知的2萬種疾病中,與大腦相關的不到1.5%,但腦疾病造成的負擔占疾病總負擔的23%。腦出血、腦梗死、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腦部疾病不僅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腦部疾病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得傳統治療方法面臨諸多挑戰,而腦機接口技術的出現為腦部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康復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成為神經醫學領域的重要突破方向。
同濟醫院黨委書記唐洲平說:“我們的目標不是追求‘科幻級’應用,而是解決患者最迫切的生存質量難題,讓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這項技術。”
同濟醫院腦機接口專病門診將面向全國開放,為患者提供腦機接口技術評估與治療咨詢。患者在接受神經功能、認知能力和腦電信號適配性等多維度篩查后,有望被優先納入臨床試驗隊列,接受前沿的腦機接口治療。同時,門診還將建立長期隨訪數據庫,為技術優化提供真實世界數據支持,推動腦機接口技術的持續進步。
與此同時,同濟醫院腦機接口研究型病房也正式啟用。病房配備了先進的多模態高通量腦信號采集系統、閉環神經調控設備及智能康復機器人和手術機器人,聚焦腦卒中、脊髓損傷等神經系統疾病的腦機接口治療。通過侵入式與非侵入式技術并行探索,圍繞神經系統疾病的多元診療需求,開展個性化神經功能重建研究。
“以臨床需求定義技術方向,以人民健康為研發根本導向”,唐洲平說,這正是國家醫學中心踐行“四個面向”、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的使命擔當,也是與國外以企業為主導的腦機接口研發路徑的本質區別。例如,針對我國腦卒中高致殘率的現狀,研究型病房將優先開發低成本、高兼容性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康復系統;院企實驗室則根據臨床反饋,優化植入式設備的生物相容性和長期穩定性,破解關鍵“卡脖子”技術。同濟醫院將通過六大板塊聯動,縮短從實驗室到病床的距離,以臨床數據反哺技術迭代,最終實現普惠。
從“單點突破”到“生態閉環”,同濟醫院的創新舉措將為腦機接口技術的臨床應用與產業發展提供了全新思路,為我國腦機接口技術從跟跑轉向并跑甚至領跑提供了可能,更為全球神經醫學貢獻“中國方案”。
據了解,同濟醫院此前已開始系統化推進腦機接口的相關工作。他們與國內數家腦機接口頭部科技企業共建“腦機融合轉化醫學聯合實驗室”,促進高精度神經信號解碼芯片、低功耗植入式設備等關鍵技術的臨床前驗證和臨床試驗;還設立了成果轉化中心,推動腦機接口專利技術向智能康復系統等醫療產品快速落地;創辦《Brain Horizons》英文刊,專注于醫工交叉領域,特別是腦機接口方向的前沿研究、臨床實踐與產業轉化,打造國際化學術交流平臺,致力于推動醫學創新及全球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