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吳朝香 通訊員 宋黎勝 史俊
60多歲的李阿姨反復心慌多年,她形容每次都像心里有只小兔子在亂跳。
“這種情況稍縱即逝,給治療帶來很大困難,好在我們醫生不懈努力終將其捉拿歸‘案’。”浙江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王利宏主任醫師說,精準治療后患者終于擺脫了困擾十年的“心慌”。
十年喊心慌,被疑"焦慮癥"
今年60多歲的李阿姨(化名)家住紹興。10年前開始,她反復出現心慌,“感覺心臟里面有一只小兔子在怦怦亂跳,這種難受往往持續幾分鐘到十幾分鐘會自行緩解。”很多次,她來到附近醫院做心電圖時,心慌卻已煙消云散,醫生并沒有發現是什么原因。為此,李阿姨還專門多次到杭州的大醫院就診,同樣因這心慌發作時間的不確定性,即使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也難以發現異常。
“這么多年元兇一直‘抓’不到,還是很少見的。”而對李阿姨一而再,再而三喊心慌,醫生甚至家人一度懷疑她是否患上“焦慮癥”。
上周,因為家人過世后情緒波動加之操勞過度,李阿姨心里的“小兔子”再次鬧騰。心慌癥狀越來越頻繁,甚至持續半小時也沒緩解,并使她頭暈、乏力、出冷汗。家人立刻將李阿姨送至浙江省人民醫院越城院區急診室。這次,心電圖終于鎖定目:室性心動過速(簡稱"室速"),心率竟達到一分鐘180次。
住院次日,針對李阿姨的情況,醫生決定開展射頻消融術,但手術需要患者在發作情況下,才能精準定位病灶。當晚值班的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傅建偉根據經驗做出判斷,認為李阿姨很有可能在晚上突然發作。
果不其然,當晚快8點,李阿姨再次感到明顯心慌,心電監護提示“室速”卷土重來。事不宜遲,傅建偉評估病情后當機立斷,立即啟動手術,迅速定位到室速的起源病灶,在消融放電10秒后,“室速”戛然而止。術后,又觀察了半小時并用藥物和程序刺激確認“室速”不再發作后,這場“殲滅戰”完美收官。今日李阿姨康復出院。
“室速”為心源性猝死原因之一
浙江省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丁亞輝介紹,心慌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引起心慌的原因既可能是生理性應激反應,也可能是嚴重疾病的信號,李阿姨的心慌就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心律失常——室性心動過速。這種疾病是心室里某些心肌細胞不再聽從心臟司令部竇房結的指揮,自行連續亂發信號,導致心跳異常加快,輕則讓人心慌、頭暈,重則可能導致暈厥,甚至心源性猝死。事實上,包括室速在內的惡性心律失常占了心源性猝死原因的三分之一。目前大多數室速患者可通過藥物、射頻消融術、植入性心臟除顫器治療來治愈或降低死亡率。
丁亞輝提醒大家,如您或家人也有類似癥狀,心慌時盡量記下持續的時間和感覺,方便醫生判斷;出現反復心慌應及時找專業醫生評估,明確診斷非常重要。如普通心電圖抓不到異常,可以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對于高度懷疑惡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還可以考慮在皮下安裝一個非常小巧的植入式心電記錄儀,它可以持續記錄三年的心電圖,對于偶發的心律失常可以提高診斷率。必要時可住院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