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訊員 鄧盛強
隨著2025年武漢馬拉松賽的日益臨近,選手們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最后的備賽準備。除了科學減量訓練和營養管理外,心理狀態的調整同樣成為決定比賽表現的關鍵因素。結合心理學理論與賽事特點,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專家給出了以下建議,幫助選手緩解焦慮、保持專注,以最佳狀態迎接比賽。
一、合理設定目標,激活內在動機
選手們應根據自身的訓練水平,設定動態且切實可行的比賽目標。例如,首要目標為安全完賽,次級目標為突破個人最佳成績(PB)。研究顯示,動態目標能減少因單一目標未達成引發的挫敗感,提升心理彈性,如“前30公里保持穩定配速,后12公里專注耐力分配”。同時,強化自我激勵也是至關重要的,賽事提供的獎勵機制(如“好漢之戒”需3小時內完賽)可作為外在激勵,但更需建立內在動機。建議選手通過“成就日記”記錄訓練中的突破瞬間(如最長距離、最佳配速),以增強自我效能感。
二、心理預演與積極暗示,構建“認知地圖”
心理預演,即閉眼模擬比賽場景,是提升比賽表現的有效方法。選手們可以每天花5-10分鐘時間,想象起跑時的冷靜、中途的穩定配速以及沖刺時的自信姿態。心理學研究表明,視覺化能激活大腦運動皮層,提升動作執行效率,同時降低焦慮水平。此外,結合賽道特點進行預演,如熟悉江漢關、凌波門等經典賽段的地形變化,并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如根據橋段坡度調整呼吸節奏),將有助于選手們在比賽中更加從容不迫。同時,預設突發狀況的應對方案,如中途抽筋時減速至步行、拉伸后恢復慢跑,或天氣突變時調整配速等,也能減少突發事件的負面影響,增強掌控感。
三、有效管理壓力,從焦慮到從容
面對比賽壓力,選手們需要學會認知重構技術,將“我必須跑出好成績”的焦慮轉化為“我享受挑戰自我的過程”的積極心態。認知行為療法(CBT)指出,修正非理性信念(如“表現差等于失敗”)可顯著降低賽前焦慮。同時,漸進式肌肉放松練習也是緩解壓力的有效手段。賽前一周,選手們可以每天進行10分鐘的練習,依次收緊并放松全身肌肉群,配合深呼吸(吸氣4秒、屏息4秒、呼氣6秒),以降低皮質醇水平,改善睡眠質量。此外,研究顯示,社會支持能緩沖壓力對心理狀態的負面影響。加入跑友社群分享備賽心得,或通過記錄情緒日志來宣泄壓力,也是獲取社交支持、緩解心理壓力的重要途徑。
四、保持正念與專注,跑在當下
在比賽過程中,保持正念與專注至關重要。選手們可以采用正念呼吸法,如“4-7-8呼吸法(吸氣4秒、屏息7秒、呼氣8秒)”,通過意志力將注意力集中于呼吸節奏,強化阻斷消極思維循環。同時,將賽道拆解為多個“心理檢查點”,如每5公里為一個節點,并在風景優美的賽段專注于欣賞美景,可以有效轉移身體疲勞感,保持專注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