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標志性獠牙、風格“丑萌”的LABUBU從中國火遍全球。近期,線上線下LABUBU“一娃難求”成為常態,倫敦、首爾等地的發售現場,甚至因搶購出現混亂。LABUBU精準命中了年輕一代的情緒價值需求——抽中隱藏款的驚喜,社群分享的認同感,還有獨一無二的收藏滿足感。
LABUBU的走紅強力帶動了周邊市場,“娃衣定制”站上了風口。在年輕消費者的手中,LABUBU穿上迷你高定禮服盡顯奢華,換上筆挺西裝演繹酷颯風格,或是身著本地服飾陪伴主人旅行……“換裝風”讓玩家們量身定制了稀缺“隱藏款”,獲得獨特體驗,彰顯個人品味。
這波熱潮勾勒出當下的新消費圖景:年輕人不再只滿足于商品的實用功能,愈發看重商品帶來的情感共鳴與精神慰藉。近些年,LABUBU及其衍生的娃衣定制、改娃師等新興職業,正是“情緒消費”催生出的新就業形態。
據媒體報道,北京一位娃衣裁縫透露,其訂單中LABUBU款式占比已高達95%,每逢新品發售便會迎來制作高峰;另一位獨立裁縫每天“縫紉機踩到冒煙”,月產百余件LABUBU娃衣仍供不應求,客戶等待周期長達兩個月。值得關注的是,據微店此前發布的數據,很多個體娃衣商家都會吸納身邊的閑余勞動力(一般是下崗或離退休的婦女)來手工制作娃衣,一位個體“娃媽”帶動五六名社區靈活就業人員的情況在娃圈十分常見。
這股狂熱甚至蔓延至美甲界——深圳某高端美甲店推出LABUBU美容套餐,基礎美甲定價298元,單顆鑲鉆收費88元,全套服務輕松突破千元。有美甲師調侃,“給LABUBU貼鉆比給人做指甲更賺錢,算不算就業新方向?”
熱潮之下,“破次元”的新興職業從業者握住了新消費時代的“鑰匙”,正在憑借雙手創造價值。這些誕生于情緒消費浪潮中的新興職業,不僅吸納了靈活就業人群,拓展了就業新方向,也讓“熱愛”本身有了新的變現通道,為經濟注入別樣的活力。
然而,熱潮的背后,也需要警惕雙重風險。一方面,當前“娃衣”市場高度依附于LABUBU單一人氣IP,如果這一IP未來人氣走低,情緒浪潮退去后,衍生市場難免遭遇斷崖式降溫。另一方面,情緒消費領域普遍存在低門檻特性,當改娃師、娃衣設計師等職業吸引大量從業者涌入,同質化競爭或許會迅速將行業利潤“打下來”,商家之間開始“卷”低價,品質、設計也恐將無從保障。缺乏核心技藝壁壘或獨特審美體系的新入局者,很容易在退潮時無法“上岸”。
“頂流”IP或許會不斷更迭,但隨著時間的沉淀,擁有獨特創意審美的產品,才能俘獲一代代年輕消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