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籍作家九九是一名勤奮且創作力旺盛的女作家,從早期的長篇小說《朱砂》《牛背雨》《藍蓮花》《琵琶洲》《歸群之雁》,再到今年出版的長篇力作《島上燈塔》《疙瘩火》《壁上冬夏》,九九一直專注于長篇小說創作,作品或聚焦特殊兒童群體的成長經歷,或關注長江保護的時代命題,或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孩子們的生存狀況,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品格。新作《壁上冬夏》是一部長篇生態小說,分為《上卷 夏》《下卷 冬》兩部分,上卷再現主人公宋望舒大學畢業后的鄉村生活經歷,熱愛藝術的他有著理想主義的激情,敢想敢干,試圖以壁畫來喚醒村民的環保意識;下卷以返鄉投資的孫小華為主線,書寫改善鄉村環境、打造農業生態園、建設美麗鄉村的創業故事。

自然景觀與鄉間壁畫相融
由書名《壁上冬夏》便知,夏、冬兩季是這部小說敘事的兩個時間段。作品中,作為事件要素的自然景觀的呈現,主要有兩種形態:以自然環境描寫為主的鄉村風光,如四季更迭、風雨雷電、鳥獸蟲魚等,重在呈現自然界的變化;以紙張、墻壁、扇面等載體形式呈現的自然景觀,稻田、葉子、棉花、雎鳩河、雪景等是其內容,繪畫暗含了創作者的情感和溫度。先來看現實的鄉村風光,在第一小節《雹子天》中,宋望舒在雹子天與大暴雨中隆重出場,他頭頂一個舊的鋼精鍋,在大雨中如落湯雞般回家。再如第七小節《瘦河和它的兒女們》的開頭,河堤內外的草灘、渡口、小船、田野、房子等景觀,構成了一幅“嶄新而清麗的水墨畫”。自然風光為人物的出場提供了空間背景,讓人物的行動和心理更加貼切。
再來看繪畫作品中的自然景觀,風景經由創作者宋望舒的選擇和藝術處理后,以一幅幅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首先出場的“稻田收割圖”,它源自宋望舒對自然界的觀察和描摹。金色的稻田中,紅色的收割機在陽光下轟隆作響,黃色的秸稈如蝴蝶般在飛舞,一幅頗具詩意的農事勞作場景躍然紙上,豐收的喜悅流淌在畫作之中。在第四小節《筆尖上的稻田》中,處理墻面、刷底漆等漆干、作畫,一系列的程序讓創作頗具儀式感。藍天、稻田、收割機等從草圖走向了墻壁,成為人們欣賞的對象。村主任對這幅作品大加稱贊,同意了宋望舒在文化長廊其他的墻壁上作畫。于是,“一片好大好大的樹葉”出現了,它是宋望舒的心血之作,充分展示了他的繪畫才能,也贏得了觀眾們的驚嘆與贊賞。宋望舒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幅作品的創作中,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
然而,美好的事物往往是脆弱的,隨著一聲巨響,墻皮大面積脫落了,壁畫也變得殘缺不堪。美在一瞬間消失了,消失于一場意外。這給宋望舒帶來了巨大的打擊,他無法直面現實。在小說的《下卷 冬》中,宋望舒相當長一段時間在扇面上作畫,只因其心中尚有揮之不去的恐懼。宋望舒在一幅耗時四天的鋼筆畫中找回了信心,于是,他開啟了一個大工程,在村民們的墻上畫出了雎鳩河畔的美景、仙櫻花、蓮花、白棉花等。
生態意識與鄉村建設相生
宋望舒心中生態意識的覺醒,始于曾經路過嘎嘎橋時的見聞:在嘎嘎橋下,“腐爛的包菜、茄子、辣椒堆成一座小山,幾乎霸占了大半條人工河,河里的水淤積在此,與垃圾混合在一起,散發出陣陣惡臭”,橋上的風景與橋下的垃圾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種落差感讓宋望舒心里一震,富貴大叔往河里倒白菜的行為更令人無可奈何,阻止與勸說沒有絲毫作用。在宋望舒的心中,埋下了一顆以繪畫作品來激發村民愛護環境的意識種子。在《瘦河和它的兒女們》一節中,宋望舒得知不少村民從河里捕撈歪渣子(俗稱小河蚌)賣給城里的餐館,十分心痛。歪渣子是改善水質的凈化器,當它們在夏季被村民過度捕撈后,勢必會破壞生態的平衡。有一次,宋望舒和小伙伴們前往葡萄園,摘下葡萄正準備品嘗時,被鳳英嬸嬸以農藥之名阻止。
瘦河河畔是一處游憩的絕佳之地,美麗的花海讓人們流連忘返。宋望舒發現了一種橘紅色帶毛刺的果子糖罐子,他將果子遞給妹妹宋葦杭,妹妹放入口中便吐了出來。當宋望舒在草地上來回尋找燈籠果時,沒有一絲蹤跡,經過分析,他認為燈籠果的消失可能是由于隨意丟放的廢棄藥瓶,殘留的農藥污染了土地和水源。宋望舒對環境的破壞進行了思考:“一切都是人類自己的問題,是對大自然過度開采、利用、浪費和破壞。”宋望舒的生態觀念一步步得以強化,從垃圾堆積帶來的直觀感受,到意外發現利益驅使村民過度捕撈,再到對生態環境變化原因的探尋,他的認知經過了從現象到本質的深化。
在宋望舒看來,喚醒村民們保護環境的意識至關重要,壁畫是他擅長的有效方式:用作品中的花鳥、稻田等美景來引導村民們愛護環境,進而實現共建美好鄉村的愿望。宋望舒做到了知行合一,他費盡心血在每家每戶的墻壁上作畫便是明證。除了宋望舒外,在《壁上冬夏》中,九九還設置了一條以改善鄉村環境、營造美好家園的線索。返鄉創業的孫小華叔叔以科學技術作為支撐,打造七星生態園,投資建設智能蔬菜基地,大力推廣新的種植模式和方法;同時,對旱廁的改造,對養豬場的升級改造,重新構建污水處理系統,安全利用沼氣,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這些舉措在客觀上改變了鄉村落后、臟亂的面貌,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讓水源和食物變得更加安全。在《童話草莓園》一節中,孫叔叔將一塊荒蕪、貧瘠、污染過的土地改造成草莓生態園,讓宋望舒更加堅定了以畫改變人們觀念的決心。在村民們的眼前和心中,一幅美好的、和諧的、安全的鄉村圖景徐徐展開。
壁畫魔力與藝術感染相通
在《壁上冬夏》中,繪畫作品擁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對于宋望舒及其父親而言,藝術創作是一件讓人享受的事情,他們沉浸在色彩與線條的世界之中,以純熟的技法將自然的美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繪畫作品的功能不僅僅在于情感的抒發,更在于一種啟蒙,一種引導村民從遺忘的鄉村經驗中獲取美感,從而催生出保護環境的現實渴望。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壁畫具有教化民眾的作用。
與宋望舒相似,壁畫在麥冬的生命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初,宋望舒以壁畫之名,獲得了麥冬父母的信任,將麥冬從厭學與逃避的心理狀態中拯救了出來。麥冬在繪畫前立馬變得安靜下來,這就是繪畫的魔力所在。通過與宋望舒的長期相處,他的性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了《三個臭皮匠》一節中,麥冬在繪畫中找回自信,藝術作品帶給他無窮的想象力,也讓他重拾學習與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在現實生活中,藝術作品改變了村民們的觀念和審美。起初,富貴大叔沒有一丁點環保意識,對宋望舒在墻上作畫十分抗拒。在看到墻上的作品后,他同意宋望舒在自家的墻上作畫。畫作的藝術魅力感染了富貴大叔,他的心理嬗變折射出藝術作品的力量。同樣,孫叔叔從一幅鋼筆畫中發現了童年的生活場景,他在畫中遇見了小時候的自己。在《群鳥飛上墻》一節中,鳳英嬸嬸看到自家墻上的仙櫻花,內心充滿驚喜,表示“以后不會再干那缺德事了”,繪畫作品讓她變得善良和真誠。李家姨姨看到墻上的紅蓮與自己的名字密切相關,言語中不由充滿了自豪。張家婆婆墻上的白棉花,寄托了對曾經的生活歲月的懷念,她的“眉眼里盡是滿足”。藝術作品的生命力是超越時空的,它能喚醒人們曾經的記憶和生活,給人們的內心送去溫暖與感動。
在宋望舒的激勵下,宋葦杭、麥冬、宋望舒的父親等人,都不約而同地萌發了創作的欲望,他們拿起畫筆,創作出各自滿意的作品。藝術的感染力是無窮的,它能夠將創作者對美的感知傳遞給一顆顆熱愛自然與生活的心靈。在《壁上冬夏》的結尾,宋望舒計劃在全縣的墻上畫出更多美妙的作品,這是他的心愿,也隱含著村民們對美好環境、幸福生活的期盼與向往。
本文作者周聰

(周聰,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編審、湖北省作協簽約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