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張艷 王小晗
實習生 張楚婷
從“母親河”的文化原型到上中下游的文明圖景,從考古實證到文藝繁榮,專家學者們以翔實的史料、深刻的洞見,解碼長江承載的文明密碼。
從2025年9月中旬至11月初,在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的熱潮和余溫中,長江文化研究院與湖北省圖書館聯合打造的“長江地域文化”系列講座,以四場高水準的學術分享,勾勒出長江文化的千年脈絡與精神內核。系列講座不僅構建起連貫的長江文化知識體系,讓觀眾得以全景式領略長江文化的豐富璀璨,更成為傳承文化根脈、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為湖北打造長江文化高地注入了強勁動力。




文明根脈:從地理江河到文化圖騰
長江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意義早已超越地理范疇,成為鐫刻著民族記憶的文化根脈。系列講座首場,長江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以“長江——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為主題,提出“三個長江”的核心框架,從自然地理、經濟技術、歷史文化三個維度,揭示了長江文化的豐富意蘊。在自然地理層面,長江上中下游迥異的地形地貌構成完整的生態系統,見證了數千萬年的地球演化;在經濟技術層面,這條世界最繁忙的水路航道串聯起210座沿江城市,形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流域經濟帶,成為“經濟中國”的生動寫照;歷史文化層面,從茶馬古道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楚文化的“生生變易”到唐宋變革的思想激蕩,長江流域的地理環境與先民智慧共同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精神譜系。
傅才武
考古發現為長江的文明源頭提供了堅實佐證。傅才武指出,1萬年前的稻作遺存實證了長江流域“世界稻作之源”的地位,這場被西方學者稱為人類社會“第一浪潮”的農業革命,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長江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知名考古學家方勤,在《長江中游文明進程:古代文明的關樞之地》為題開講時稱,鄖縣人頭骨化石、雞公山遺址等考古發現,印證了長江中游百萬年人類活動未斷的文明根基,江西仙人洞、湖南玉蟾巖的早期陶片與彭頭山文化的稻作遺存,更凸顯了長江流域作為東亞早期陶器與農業起源中心的重要地位。
方勤
更深刻的是,長江已從自然空間轉化為民族身份認同的“情感紐帶”。正如傅才武教授所言,從歌曲《一條大河》的廣泛共鳴到“江漢朝宗”的武漢城市記憶,從屈原的愛國情懷到杜甫的千古詩篇,長江始終是文化創作的靈感源泉與精神圖騰。
多元共生:流域文明的交融與互鑒
長江流域復雜多樣的地理生態,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而發達的水運網絡又讓這些文化在交流互鑒中形成“多元一體”的宏大格局。系列講座通過聚焦上中下游的文明進程,生動展現了長江文化“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鮮明特質。
長江上游以四川盆地為中心,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活化石”。長江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術院長霍巍,在第三場講座《長江上游文明與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關系》中指出,這片區域獨特的盆地地形與江河網絡,既催生了相對獨立的文化生態,又為文明交流提供了天然廊道。三星堆的青銅神樹與金沙的太陽神鳥金箔,展現了古蜀文明的奇譎想象,而巴蜀墓葬中出土的中原式禮器,則印證了區域文明與華夏核心區的深度互動。
霍巍
長江中游憑借“上接巴蜀、下連吳越、北通中原、南達嶺南”的十字形交通樞紐優勢,成為古代文明的“關樞之地”。方勤詳解了南北文化的兩次交流高峰:仰韶文化時期,黃河流域彩陶技藝沿漢水南下;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長江中游文明反向北上,形成雙向互動格局。青銅時代,“金道錫行”的戰略通道讓這里成為資源與文化融合的核心區,曾侯乙編鐘作為青銅鑄造的巔峰,其音律體系融合周禮與南方特色,成為南北文明交融的“活化石”。至戰國時期,楚文化憑借發達的手工業與商貿網絡,將絲綢、“山”字紋銅鏡等文化符號遠播至俄羅斯南西伯利亞,實現了從“區域樞紐”到“跨區域文明節點”的歷史性轉變。
長江下游則在五代時期迎來文化的繁榮鼎盛。陜西師范大學教授杜文玉在第四場講座《五代時期長江下游文化發展與特點》中,系統梳理了南唐、吳越政權統治區域在文學、繪畫、書法、宗教等領域的成就。文學上,李煜等詞人推動詞風從“香而軟”的花間派走向情感深沉的境界,“一江春水向東流”成為千古絕唱;繪畫上,山水畫、花鳥畫擺脫宗教與政治束縛迅速興起,南唐畫院為北宋畫院制度奠定基礎;書法上,徐鉉的小篆、李煜的“金錯刀”各具特色,成為唐宋書學轉型的關鍵環節;宗教上,吳越與南唐成為“會昌滅佛”后佛教復興的核心區域,天臺宗中興與《宗鏡錄》的編纂,為中國宗教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杜文玉
當代回響:文化傳承與時代創新
系列講座不僅回溯歷史,更聚焦長江文化的當代價值與傳承使命。四位專家學者均強調,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意義,既要守護好歷史遺產,更要推動其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作為湖北省社科院“大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載體,系列講座將學術研究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被列入省情院情專題教育思政課程,豐富了研究生思政教材體系。線上線下累計數十萬聽眾的參與熱度,彰顯了公眾對長江文化的深厚情感與認知需求。聽眾們紛紛表示,講座讓大家“從歷史與文化的維度重新認識了長江的意義”,枯燥的考古知識與歷史脈絡在專家的解讀下變得生動易懂。
講座現場
長江文化研究院作為新型智庫和協同創新平臺,通過這場系列講座搭建起高水平的學術交流與公眾普及平臺。后續,講座將持續邀請沿江各省市專家學者,解讀羌藏、巴蜀、滇黔、荊楚、吳越等地域文化,進一步完善長江文化知識體系。省社科院與省圖書館還將探索共建“大思政課”館校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利用數據庫資源打造智庫數據平臺,為長江文化研究與傳承提供堅實支撐。
從雪山高原到東海之濱,長江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孕育了多元共生的文化奇觀?!伴L江地域文化”系列講座以學術為橋,讓這條母親河的千年文脈清晰可感、觸手可及。
(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