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31日,現代快報、新京報、海峽都市報、瀟湘晨報、沈陽晚報、生活報、紅星新聞、大皖新聞、新快報、南國早報、長春晚報、澎湃新聞、深圳報業集團、新黃河、半島都市報、風口財經、長沙晚報、九派新聞、江南都市報、新聞、燕趙都市報、市場星報、上游新聞等20余家全國地方媒體齊聚無錫,開展2025全國地方媒體總編輯看無錫活動,深度剖析無錫發展經驗,探尋城市蓬勃發展背后“密碼”,全方位展示無錫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的生動實踐與突出成就。
青石板映著斑駁光影,古戲臺留存歲月余韻,經濟學家“搖籃”文脈悠長……10月30日下午,2025全國地方媒體總編輯看無錫活動走進位于惠山區玉祁街道禮社老街,實地感受這座運河邊江南古村的魅力。
作為無錫首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有著800年歷史的惠山區玉祁街道禮社老街,正通過“修舊如舊”的保護修繕與“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讓沉睡的人文歷史資源蘇醒,成為兼具文化質感與生活氣息的鄉村文旅新地標。

惠山區玉祁街道禮社老街玉祁街道供圖
800年的運河邊江南村落,得以完好保留
據史料記載,禮社老街始建于南宋,相傳最初因南宋官員呂文纓定居于此而得名“呂舍”,清乾隆年間薛氏家族興建街市后更名為“禮社”。明清時期,該村依托京杭運河逐步形成了“九潭十三浜”的水系格局,石庫門、方磚樓等建筑元素構成典型江南水鄉風貌,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地。
玉祁街道黨建工作辦公室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由于靠近京杭運河,無錫一帶的商賈要沿著水路北上或南下,禮社都是重要的中轉站,這里也逐漸發展成為江南一帶的商業匯聚地。就連各類戲劇班子要去外地演出,途經禮社,都一定會在此停留,在這里提前給村民演上一場!

雖然禮社老街只有短短250米,但街上的物質文化遺存非常豐富:擁有薛暮橋故居和孫冶方故居2處省級文保單位,禮社師范堂和禮社水龍宮、禮社崇本堂3處市級文保單位,12處歷史建筑和諸多的古井、古樹、古碼頭等歷史遺跡,保存著原汁原味的江南傳統村落的模樣。
如今,常有全國各地的年輕人來打卡。明清建筑群保存完好,薛家大院的磚雕門樓、禮社沈宅的天井回廊,盡顯江南民居的精巧;西街水龍宮就是現在的消防站,中西合璧的形制藏著江南人的智慧與審美,還有老理發店、老面館等業態得以保留,就是最江南的味道!
走出“經濟學雙子星”,擦亮文化名片
“當然,禮社的珍貴不僅僅在建筑,更在文脈。”2023年,惠山區啟動玉祁街道禮社老街保護修復工程,項目負責人表示,這里歷來崇文重教,清代便走出33位秀才、6位舉人,近現代更是涌現出“經濟學雙子星”孫冶方與薛暮橋,以及女性教育家薛正、國畫大師秦古柳等一批文化大家。

孫冶方紀念館玉祁街道供圖
禮社老街始終堅持“保護優先、活化利用”原則,孫冶方、薛暮橋故居已完成修繕并對外開放,館內陳列的手稿、藏書,生動展現了兩位學者的學術生涯與家國情懷;3處市級文保單位及12處歷史建筑實施針對性修繕,同步開展河道清淤、駁岸加固工程,讓“九潭十三浜”的傳統水系風貌重現。
古戲臺旁,新建的九龍宮成為省級非遺“玉祁龍舞”的固定展演場地;而有著百年歷史的“禮社大餅”,憑借“甜圓咸橢”的獨特形制入選市級非遺,成為游客體驗民俗的必選項目;值得一提的是,禮社村的保護和開發,并未打擾這里的原住民,薛氏后人們仍在這片土地生存與發展。
“我們不搞過度商業化,要讓文化成為老街的核心吸引力!”當地文旅部門工作人員表示,下一步,將依托孫冶方、薛暮橋的學術資源,打造集文化體驗、會議研學、水鄉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中國經濟學特色名村”,讓禮社成為中外學者和市民游客了解和感受“中國經濟學”的活態展示窗口。
“在這里,我似乎找到了無錫之所以能成為經濟沃土和文化高地的人文密碼!”走在老街的青石板上,廣西南國早報副總編輯趙永勝連連稱贊,“禮社”這個名字也透著文化,這里人杰地靈,人們思維活躍,走出了聞名中外的經濟學家,體現著經世致用的江南智慧。
如今,禮社歷史文化名村保護修復提升一期工程正在有序推進中,計劃將新建統計史館、經濟會堂、孫冶方紀念館和經濟科學基金會文獻館。目前,崇本堂修繕已初步完成即將對外開放,這里將作為“薛暮橋紀念館”,讓市民和游客更全面、立體地了解這位經濟學大家。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陳敏/文 顧煒 顧聞 尤力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