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 《參考消息》10月30日刊發文章《當<牡丹亭>遇上<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外傾情演繹<湯莎會>激起超越時空回響》。全文如下:
在天然水景與園林舞臺中,中外青年攜手傾情演繹的《牡丹亭》與《羅密歐與朱麗葉》同臺對話,“莎翁”與“湯公”的跨界戲劇在《湯莎會》碰撞出新的火花,激起超越時空的回響。
10月24日,以“十年文明互鑒路·牡丹新聲世界聽”為主題的2025年第七屆湯顯祖國際戲劇交流月活動在江西撫州啟幕,吸引了海內外千余名專家學者、青年學生與戲劇愛好者參與,一場跨越時空、橫貫萬里的文明對話正在上演。

英國斯特拉特福鎮莎士比亞故居花園內,有一座莎士比亞和湯顯祖并排站立的塑像。(吳魯 攝) 攜手創新跨界劇目
距今400多年前,英國的莎士比亞與中國的湯顯祖不約而同地書寫了各自的“黃金之作”。莎士比亞創作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湯顯祖創作的《牡丹亭》《南柯記》等戲劇享譽世界。莎士比亞生于1564年,湯顯祖生于1550年,他們都于1616年逝世,他們都在自己的作品里發出韶華易逝的感嘆。
中國著名昆曲藝術家與英國戲劇導演攜手創排跨界戲劇《湯莎會》,通過昆曲等中國傳統劇種與西方戲劇形式的交織,湯顯祖與莎士比亞兩大戲劇體系在東方戲曲舞臺上實現跨文化融合的一次嘗試。
湯顯祖國際戲劇交流月自2016年啟動以來,已走過十年歷程。本屆活動上演的《湯莎會》《南柯仲夏夢》等跨界劇目,展現了東西方戲劇文化融合的新可能。
文化連通心靈。“最吸引我的是文化上的連接,400多年前的湯顯祖與莎士比亞雖遠隔重洋,卻如同隔空對話的知音,書寫著愛和善良等人類共通的永恒主題。”在《湯莎會》中飾演莎士比亞的英國戲劇演員馬特·格雷說。
英文版《牡丹亭》并未簡單復刻昆曲程式,而是以簡約舞臺和西方民謠來襯托情感,其中西方民謠由導演艾米麗·斯奈德親自演唱。“講述愛與夢的戲劇離不開旋律的支撐,我們在探索演繹中國經典的可能時,特意融入幾首西方曲調作為音樂襯托,比如選用《她穿過集市》這首著名的愛爾蘭民謠,還選取一支英格蘭旋律配以莎翁詩歌。”斯奈德說,“我們始終相信,當情感涌起時,人們以詩言志,以歌詠懷,這正是情感表達的自然升華。”
利茲大學導演史蒂夫·安塞爾與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李軍共同創作的《南柯仲夏夢》則進一步突破,將湯顯祖《南柯記》與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創新融合。安塞爾說,這兩部作品雖主題不同,但都構建了超現實世界——前者是蟻國秘境,后者為精靈森林,劇本經中英團隊深度改編,通過中國書生在蟻國世界面臨的人生抉擇,展現抉擇背后的深刻寓意。
青年接棒傳承經典
當東方年輕面孔的杜麗娘婉轉吟唱傾訴至情時,與之執手相望的柳夢梅由愛爾蘭青年詮釋,杜麗娘的侍女春香由英國青年扮演,而美國青年演員飾演的判官以英文念白穿插其間——這一充滿文化張力的舞臺畫面,正是此間舉行的江西撫州“湯莎遺韻·青春對話”活動的縮影。
伯明翰大學莎士比亞學院院長邁克爾·多布森率領的劇團,將英文版《牡丹亭》從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特福帶至湯顯祖故里撫州,他之所以讓中國青年飾演杜麗娘、愛爾蘭青年演繹柳夢梅,是希望“讓湯顯祖劇目突破原有受眾圈層,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這份文化傳承的接力棒,正由年輕一代接續。
從利茲大學與對外經貿大學合作的《南柯仲夏夢》,到伯明翰大學與北京大學共同創作呈現的英文版《牡丹亭》……安塞爾感嘆:“當雙方年輕人在機場初次碰面時,仿佛老友重逢般自然。”
對外經貿大學學生周靖軒此次參演了《南柯仲夏夢》,這次獨特的合作經歷讓他印象深刻,中英兩國的演員團隊直到開演前一日才真正相見,此前的排練都通過線上會議完成。“當我們在機場相遇,繼而共同站在排練廳的那一刻,本身就像夢想照進現實,與劇中‘夢與愛’的主題交相輝映。”
伯明翰大學學生莉伯蒂·邁爾斯·奧德爾沉醉于《牡丹亭》中超越生死的戀情之美與人物命運的縹緲詩意,“我非常享受這次演出,在塑造判官這一角色時,我并沒有照搬傳統,而是通過自己的身體語言,融匯東方戲曲的手勢、步法”。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秘書長吉擁軍說,通過學生們的精彩演繹,看到了經典戲劇在當代青年手中的傳承與創新,也看到了中英文化交流的美好未來。
十年來,在兩國各界共同努力下,以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為主題的文化交流活動蓬勃開展,成為中英人文交流的重要品牌。
在《湯莎會》中飾演莎士比亞的英國戲劇演員馬特·格雷今年已經60歲,16歲就開始從事戲劇演出的他笑著說,古老的語言表達方式對年輕演員和觀眾來說雖是挑戰,但一旦突破語言障礙,羅密歐與朱麗葉、杜麗娘與柳夢梅的青春悸動便能直擊人心。
戲劇為媒文明互鑒
在英國斯特拉特福的埃文河畔,一座依循中國傳統工藝精心筑造的牡丹亭靜靜矗立,飛檐翹角與窗欞浸潤著東方美學,已成為莎士比亞故鄉舉辦戲劇演出、文化雅集的新舞臺。
撫州與斯特拉特福于2016年結為友好城市,這座牡丹亭是湯顯祖故鄉贈予莎士比亞故鄉的友誼厚禮,伯明翰大學莎士比亞學院院長邁克爾·多布森教授感慨道:“此次啟程來撫州前,我們剛在那里完成英文版《牡丹亭》的最后排練。”劇中,他扮演晚年隱居的湯顯祖。
英國駐廣州總領事館華南區域合作領事虞一帆說,十年來,中英人文交流成果豐碩,撫州與斯特拉特福建立友好城市關系,莎士比亞學院等機構在華推廣莎士比亞文化,湯顯祖作品在英國廣泛傳播,這些交流生動詮釋了兩國人民經久不衰的友誼。
“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撫州推動戲劇全球巡演,讓湯顯祖劇目走向英國、新西蘭、墨西哥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引進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一批優秀經典劇目來撫交流演出……
中國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王春梅表示,從2016年至今,我們既見證了盱河高腔、昆曲等傳統劇種的當代煥新,也目睹了湯顯祖與莎士比亞作品的跨文化對話,更欣喜于撫州“城中有戲、戲在城中”的“中國戲劇之都”品牌走向世界。
多布森曾在20世紀90年代前往北京講學,開始接觸中國戲劇。在他看來,這一版《牡丹亭》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演繹,仿佛湯顯祖與莎士比亞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合作。謝幕之際,他動情地談到,莎士比亞戲劇之所以歷久彌新,正在于它能不斷被重新詮釋,融入全球多樣的戲劇傳統與語言體系,而湯顯祖的戲劇也以其獨特的東方美學與人文精神,在國際舞臺上展現愈發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