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10月31日午后,2025全國地方媒體總編輯看無錫活動走進宜興陶瓷博物館。這座藏于丁蜀鎮仙鶴山麓的博物館,以“承載歷史、傳承文明、展示藝術、弘揚文化、融入行業、持續發展”的辦館方針為綱,在7300年陶瓷文脈與現代智慧中,勾勒出無錫文化開放發展的鮮活圖景。

“從新石器時期的粗陶到明清紫砂,這里藏著陶都的文明密碼。”在陶瓷歷史館,原館長周小東向大家介紹展柜中的新石器時期平底釜。館內1.5萬件藏品構成完整脈絡,商周原始青瓷的紋飾優美,顧景舟的“漢云壺”線條簡練,30多個國家的陶瓷珍品見證文明交融,9件/套國家一級文物更堪稱國之瑰寶。

“每一件文物都是活的歷史。”宜興陶瓷博物館黨支部書記、副館長朱軒林透露,依托《江蘇省保障和促進宜興陶瓷高質量發展條例》的支持,博物館建立數字化檔案庫,對107件/套定級文物實施精細化保護,去年推出的“全景數字陶博館”已吸引超50萬人次線上參觀,讓千年窯火突破時空限制。

在陶博非遺體驗基地里,許多親子家庭正跟著非遺傳承人揉捏紫砂泥;智慧票務系統前,游客掃碼即可預約入館與講解服務。這座無錫唯一的省級智慧旅游景區,正讓文化傳承更接地氣。“我們打破‘看展為主’的傳統,打造‘參觀+體驗+消費’的閉環。”朱軒林展示的年度數據顯示,非遺體驗基地月均服務游客600多人,其中公益活動覆蓋社區居民、學生群體超400人,團隊定制課程合作企業及學校達15家。館內“陶泊空間”開發文創產品10余種,如“紫砂五福杯”“紫砂足球雪糕”“陶元素冰箱貼”等產品成為網紅爆款,“漢瓦杯”更與國博、故宮文創一同入圍2024全國文創終選,年度銷售額已突破30萬元。

作為“人才興館”的核心載體,館內通過舉辦“陶博講堂”“非遺公開課”等品牌活動,多年來邀請諸位專家、教授、陶瓷文化學者為宜興本土陶藝人才與陶文化愛好者授課,主題涉及文化、工藝、材質、創意等多個領域,為宜興陶藝人才專業素質提升提供有力支撐,贏得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在交流成果墻前,“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華文化海外交流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等牌匾格外醒目。近年來,博物館已舉辦10余場國際學術研討會,與多個國家及國內地區的博物館建立合作,接待境外游客超15萬人次。

這種開放基因正融入地方發展:依托丁蜀鎮陶文旅服務平臺小程序,博物館與周邊窯址公園、大師工坊形成聯動,帶動宜興陶瓷產業營收年均增長12%。相關工作人員補充:“這里既是文化窗口,更是產業引擎,為‘中國陶都’品牌注入了開放動能。”

據悉,博物館下一步將打造“數字陶藝工坊”,實現遠程體驗制壺樂趣。
長沙晚報編委譚琳靜表示:“從文物保護到產業賦能,宜興陶館詮釋了文化自信的密碼。”

夕陽為展館鍍上暖光,青瓷展區的燈光與遠處竹海相映。這座走過40多年的博物館,正以文脈為基、科技為翼,為無錫擴大開放、文化出海寫下生動注腳。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陳云龍/文 顧煒 顧聞 尤力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