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上午,2025全國地方媒體總編輯看無錫活動走進江蘇九香茶業公司,在宜興陽羨生態旅游度假區的九香茶園里,富硒土壤孕育的茶樹與智能化生產車間遙相呼應,勾勒出宜興茶產業“科技+生態”的振興畫卷。

茶產業的“工業革命”
宜興是久負盛名的古茶區和江蘇最大的茶葉產區,制茶歷史超千年。唐朝,茶圣陸羽遍歷天下茶區,嘗遍百茶,獨為陽羨茶給出“芬芳冠世”“可供上方”的至高評價,令陽羨茶從江南名品變為皇家專屬,開啟了長達千年的貢茶史。2023年,“宜興陽羨茶制作技藝”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份千年技藝正是靠著老茶人們的守護傳承至今。

“傳統制茶靠經驗,現在全憑數據說話。”九香茶業工作人員指著智能化中央工廠的建設藍圖介紹。這座總投資1.058億元的廠房正在緊張施工,預計2026年投產后,將引入智能化生產流水線、自動化灌裝生產線等全套設備,實現日處理茶青超2萬斤的產能飛躍。
制茶車間
在現有加工中心,總編輯們已見到機械化生產的高效,鮮葉經過自動攤青機控溫控濕處理,進入智能殺青設備精準調控火候,最后由包裝線完成分裝。“通過與省農科院共建茶產業研究院,我們將殺青溫度誤差控制在±1℃。”工作人員展示的10項發明專利證書,印證著“科研院所+龍頭企業”模式的成效。智慧茶園平臺上,氣象監測、蟲情預警等數據實時更新,真正實現“從茶園到茶杯”的全鏈條溯源。
茶園
聯農帶農,茶香里的共富密碼
車間外的公示欄上,一組數據格外醒目:780戶茶農、15家茶企組成的產業化聯合體,覆蓋6000余畝茶園,2024年茶農鮮葉收購額逾千萬元,聯農帶農取得實效。
借助宜興太華鎮入選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的政策東風,九香通過定向采購、技術輸出構建共享生態。將名優茶采摘期從30天延長至60天的創新工藝,讓周邊茶農每畝增收超3000元。這種“龍頭引領+政策托底”的模式,與乾紅茶文化休閑園等同行形成合力,推動太華鎮茶產業總產值突破5.1億元。

產業協同,宜興茶的集群力量
“江蘇茶葉看宜興,宜興茶葉看太華。”在成果展示區,太華鎮的茶產業規劃圖吸引眾人駐足。作為江蘇省級龍頭茶企,九香茶業正積極打造茶產業聯合體,與高校院所合作,引進全自動生產線,實現數字化生產轉型,訂單量持續增長。江蘇乾元茶業有限公司獲評“江蘇老字號”,旗下“乾紅早春茶”銷售網絡遍布全國,還打造了茶文化休閑園。融合采茶體驗、民俗餐飲等,成為網紅打卡地。如今,宜興茶產業正在加速向規模化、高端化的“大品牌”格局進階。

千年時光流轉,陽羨茶歷久彌新,新一代的宜興茶人,在傳承陽羨茶文化底蘊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陽羨茶的品質內涵。宜興市也正充分利用這份資源優勢,不斷發掘宜興茶文化,推動品牌建設。
宜興市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也著力為茶產業進行賦能:多方推動茶文旅融合,乾元村的“品茗游”、胥錦村的“紅色+綠色” 線路,讓茶園變身風景線。“從單打獨斗到集群發展,宜興茶正在走出一條三產融合的振興路。”海峽都市報社長黃少鶴感慨道。
在這里,1350畝五星生態茶園與建設中的智能工廠構成和諧圖景。正如負責人所言:“我們要讓智能化生產線流出‘致富茶’,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這場茶香里的產業革命,正為無錫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陳云龍/文 顧煒 顧聞 尤力庭/攝
(部分圖片由茶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