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消息(記者董紅菁)寒來暑往,秋收冬藏。12月13日,中國旅游研究院武漢分院承擔的《2014中國旅游業發展報告》成果在武漢隆重發布。該報告自2012年起每年發布一次,內容上分為總報告和專題研究兩大部分。此次報告全面審視了當前我國旅游業的國際地位,闡述了我國旅游業發展五大特征,梳理了旅游業中的“十大年度熱點”。
中國旅游國際地位提升,旅游綜合效益凸顯
《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出境旅游9819萬人次,消費總額達5582億元,人數和消費總額均位列世界第一;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同列世界第四位,成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國內旅游總消費26276.1億元,同比增長15.72%,成為全球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國。
此外,旅游業為促進我國居民就業、吸引投資、GDP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2013年,我國旅游業提供了0.64億個工作崗位,對就業增長的貢獻度遙居世界第一;全年旅游業吸引了1170億美元的投資,僅次于美國的1457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二;旅游業直接或間接創造的GDP為8501億美元,對GDP增長的貢獻度排名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遠高于亞太地區和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旅游市場演化轉型,行業管理走向法制
從十大旅游新聞事件來看,旅游法、文明旅游、旅游創意、出境旅游、跨界旅游等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八項規定,六項禁令”促使旅游消費回歸,國內酒店、旅行社、景區經營均受到不同影響,促使旅游業逐步回歸到以大眾消費為本的市場結構,也使旅游企業不斷調整新形勢下的經營策略。
總體來看,2013年中國旅游業發展呈現出五大典型特征:第一,三大市場“兩增、一減”, 出境、國內旅游增長有所放緩,入境旅游持續下降;第二,大資本進軍旅游行業,旅游投資主體多元化,民間資本旅游投資額約占全年旅游直接投資總額的57%,民間資本成為旅游投資的主力;第三,泛旅游現象日趨顯著,旅游消費行為自主化、多樣化,旅游空間日趨泛化,城市、鄉鎮以及村落皆是重要的旅游活動空間,同時產業融合進一步增強,催生了創意旅游、在線旅游、會展旅游、旅游地產等多種旅游新業態;第四,旅游管理走向法制化,《旅游法》的實施標志著我國進入了全面依法興旅、依法治旅的新階段;第五,在線旅游發展勢頭迅猛,在線旅游市場初具規模,市場交易規模較2008年翻近5倍,達到2204.6億元,在線旅游預訂使用率持續上升,發展潛力巨大。
省市區域旅游業競爭力排名全新出爐
《報告》借鑒了國內外旅游業競爭力評價指標研究成果,從現實競爭力、潛在競爭力和發展環境競爭力三個層面構建了區域旅游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然后通過求和獲得了區域旅游綜合競爭力分值。湖北省旅游綜合競爭力全國排名第11位,武漢市旅游綜合競爭力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5 位。
全國31個省市中,旅游綜合競爭力前十名的省(市)依次為廣東、北京、浙江、江蘇、上海、山東、四川、遼寧、安徽、湖南,處于第一梯隊的省(市)相對穩定;現實競爭力前十名的省(市)依次為廣東、江蘇、浙江、山東、上海、四川、北京、安徽、遼寧和湖北;潛在競爭力前十名的省(市)依次為北京、廣東、上海、浙江、山東、江蘇、四川、湖南、福建和海南。
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旅游綜合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依次為廣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漢、青島、南京、廈門、寧波和西安;現實競爭力前五名的城市依次為廣州、武漢、杭州、成都和深圳;潛在競爭力前五名的城市依次為廣州、廈門、杭州、深圳和南京;發展環境競爭力前五名的城市依次為深圳、廣州、青島、成都和武漢。
相關專題研究關注了熱點并體現出深度
此外,針對近年來社會廣泛關注的霧霾現象、旅游法出臺、農民旅游行為及在線旅游等熱點,《報告》形成了四個專題研究,其內容分別為霧霾天氣對旅游的影響、《旅游法》的實施與影響、中國農村居民旅游意愿及行為調查、中國在線旅游市場研究報告。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網絡大數據采集等方式獲取了相關的基礎數據,然后運用數理統計分析得出了多個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