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地區民風淳樸,客家人更是熱情好客,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近年來農村集體聚餐活動數量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然而,農村集體聚餐因加工場所不固定、設施設備簡陋等,存在食品安全隱患,那么如何才能加大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力度,保障農村食品安全呢?對此,梅州梅縣區建立了“區、鎮、村”三級食品監管網絡,形成了較完善的食品監管體系。
■三級監管網提升食品監管水平
據了解,去年9月,梅縣區全面完成了12個基層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的建設,配備37名食品、藥學、法律等相關專業的公務員。今年4月,梅縣區政府又將原每村1位食品藥品安全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的工作職責并入村(社區)公共服務站工作范疇,全區招聘了383個村(社區)政務服務專職工作人員,并對他們開展了食品安全協管工作業務培訓。梅縣區食藥監局和12個鎮級食品藥品監管所需與轄區內村(社區)公共服務站建立協作聯系制度,發揮食品安全協管員作用,共同維護食品安全。今年6月起,梅縣區食藥監局每月對政務服務專職工作人員進行考核評分,至此,梅縣區“區、鎮、村”三級食品監管網絡全部建立。
■農村集體聚餐舉辦前要報告菜單和參加人數
據梅縣區食藥監局的工作人員介紹,12個鎮級食品藥品監管所不僅每個所配備至少3名的食品藥品監管機構人員,還設有專門的快檢室,設施設備齊全。平時鎮級食品藥品監管所及村(社區)公共服務站相互聯系,共同維護了鎮、村一級的食品安全。若有村民想開展農村集體聚餐活動,則需要先向轄區內的村(社區)提出申請,申請通過后才能開展聚餐活動。聚餐報告登記表不僅要填寫舉辦時間、場所,預計參加人數,還要寫清楚主要食品加工制作人員的情況、主要食品原料及來源、主要菜品、加工場地衛生條件和衛生設施等。若參加聚餐人數少于800人,轄區內的鎮食藥監管所負責全程監管;若參加聚餐人數多于800人,梅縣區食藥監局將派專人前去共同監管,期間也會對食材、烹飪好的菜品進行抽檢。“區、鎮、村”三級食品監管網絡的建立完善了食品監管體系,加大了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力度,大大保障了城區、鎮、村百姓的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