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訊員 寧亞飛 任偉
近期,湖北咸寧的陳女士突感“撕心之痛”,在當地醫院查出A型主動脈夾層:該疾病被稱為“人體炸彈”,一旦破裂隨時可導致瞬間死亡。發病當天,她被火速從咸寧轉運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該院心血管外I科專家團隊與死神賽跑,緊急啟用“人工肺”——ECMO(體外膜肺氧合)技術,經歷驚心動魄的12小時搶救后,終于成功拆除這顆“不定時炸彈”,幫她挽回生命。
一個月前的清晨,61歲的陳女士突發不適,胸背部有類似“刀割”“撕裂”樣的劇烈疼痛,迅速到咸寧當地醫院就診。完善全主動脈CTA(CT血管造影術)后,明確陳女士為A型主動脈夾層。
專家介紹:主動脈夾層是指主動脈管壁內膜出現破口,血液由此進入動脈壁中層,形成夾層血腫,并逐漸延伸剝離主動脈內膜和中膜引起嚴重心血管急癥,常被稱為人體“不定時炸彈”。該疾病極其兇險,一旦破裂大出血,可導致瞬間死亡。
陳女士病情急轉直下,以大劑量血管活性藥物仍難以維持血壓、心率,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咸寧當地醫院立即求助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該院心血管外I科主任吳智勇教授了解病情后,立即開通“綠色通道”做好收治準備。麻醉科李維副主任緊急協調安排手術間,麻醉醫師、洗手巡回護士、體外循環團隊、手術醫師等有序配合到位。
當天13時30分,呼嘯而至的救護車將陳女士送達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手術室,心外I科和麻醉團隊迎難而上。患者病情跌宕起伏,術前心電圖突然發出尖銳報警,陳女士發生室顫。專家團隊立即進行心肺復蘇、電除顫等搶救措施,心律很快轉復,但血壓、心率仍難以維持。
專家團隊緊急評判:術前出現室顫,再行心臟手術的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將大大增高。但事關患者生命,專家團隊決定迎難而上。在麻醉、體外循環、護理團隊的配合下,心外科專家團隊迅速建立體外循環,為患者保證了灌注及氧供。在心血管醫院副院長王志維教授的指導下,吳智勇教授、任偉副主任醫師等熟練實施“升主動脈置換+主動脈弓置換+胸主動脈支架置入術”,手術歷經3個小時完成。
經過長時間的體外循環輔助及大劑量血管活性藥物的支持,17時30分,患者心臟終于艱難復跳,但左心收縮幅度減弱,頻發心律失常,且血壓難以維持。經過7個小時的體外循環,多次嘗試停機失敗,氧合器氧合能力即將耗竭,血管活性藥物越用越多,患者心臟仍跳動不佳。
考慮到心功能無法很快恢復,更長時間體外循環會增加出血風險,更大劑量藥物會影響肝腎功能及外周微循環。吳智勇教授當機立斷做最后一搏:使用VA-ECMO(靜脈-動脈體外膜肺氧合)讓心臟充分休息,同時保證器官血供并改善氧合,才有一線生機。隨后,體外循環過渡至ECMO完成。
由于急性主動脈夾層造成凝血紊亂,大量凝血因子被消耗,再加上長時間體外循環,創面持續滲血、止血困難。手術醫師逐個針眼檢查,循環護士運轉血液回收機,麻醉醫師持續輸血輸液。經過12小時的生死營救后,陳女士生命體征逐漸平穩。
凌晨2時,陳女士在開胸狀態下,在ECMO支持下轉到心血管外科重癥監護中心。在該中心張敏副主任醫師團隊精心治療下,陳女士心功能逐漸恢復,射血分數從最初的20%,逐漸上升至45%。術后11天,撤除ECMO。在心血管外科重癥監護中心19天后,陳女士轉入普通病房。經過悉心護理,陳女士于3月10日康復出院。
吳智勇教授介紹,主動脈夾層之所以被稱為“人體炸彈”,是因為它的死亡率是按小時計算的。據統計,未治療情況下,A型夾層發生后每小時死亡率增加約1%,24小時死亡率為33%,48小時的死亡率為50%。另外造成的主要分支動脈撕裂可導致其供血的器官缺血,造成昏迷、截癱、急性腎損傷、腸壞死等嚴重并發癥。專家提醒,如果發生不明原因的劇烈胸痛、背痛,且持續存在,無法緩解,需要立刻就醫,明確病因。
(圖片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