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鄭晶晶
通訊員 章晟
只為挽救一名素不相識的血液病患者,3月18日上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21歲醫學生小萬(化名),在定點采集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進行造血干細胞采集,他的造血干細胞將被送往華東地區,回輸到受捐者體內,為其帶去生的希望。
2023年10月,小萬在一次獻血的過程中,了解到造血干細胞的相關信息,于是加入了中華骨髓庫。2024年,小萬接到來自武漢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電話,工作人員告訴他,他與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當被詢問救助意愿時,小萬毫不猶豫地同意了。談及此,小萬表示,沒想到自己的運氣這么好,一年就匹配上了。據了解,造血干細胞的配型十分不容易,人類非血緣關系的HLA(即人類白細胞抗原)相和率是1/400到1/10000,在較為罕見的HLA型別中,相和的概率只有幾萬甚至幾十萬分之一。
小萬立即將此事告訴了父母,“剛開始,爸媽以為要抽取骨髓,十分擔心。我上網查找了很多資料,告訴他們,相比之前捐獻造血干細胞需要抽取骨髓,如今捐獻造血干細胞,采用的是從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細胞的形式,這種捐獻方式對身體是沒有危害的,這才消除了他們的顧慮。”
今年1月份,小萬順利完成采集高分辨配型血樣、體檢等程序。3月13日,他辦理手續,入住了定點采集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開始為期4天的皮下注射動員劑,進行造血干細胞捐獻前的準備。3月18日上午,造血干細胞采集順利開始。血液從他手臂插著的針管緩緩流出,通過血細胞分離機篩出造血干細胞后,余血又順著另一根導管,輸送回他的體內。采集結束后,他捐獻的造血干細胞,將由專門的工作人員送往受捐獻患者所在的醫院。
當天,小萬也收到受捐者委托工作人員送來的手寫感謝信,信中深情寫道:“千言萬語難以表達我們對您的感激之情,您的善舉不僅是一份生命的饋贈,更是一束照亮生命的光,讓我們家在疾病的陰霾中重獲希望……或者我們此生無緣相見,但我會堅強勇敢地活下去。希望這封信能跨越時空,將我們的感恩和祝福送達,祝您一生平安康健。”
收到感謝信后,小萬也表示十分感動。他表示,身為一名醫學生,幫助他人,自己義不容辭,“付出一點點小代價就能救人一命,挽救一個家庭,十分值得?!睋ぃ舜尾杉瓿珊?,小萬也成為中華骨髓庫第19641例、湖北省第709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此之前,同濟醫學院分別還有3名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又稱中華骨髓庫)和2名簽署了人體器官捐獻協議的學生,“學醫的孩子們都懂得醫者仁心的道理,這次小萬的事跡就是其中一個典型,我為他感到驕傲?!?/p>
(圖片由通訊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