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曹洋
通訊員 吳萍 潘淼
77歲的童婆婆(化姓)因未控制高血壓多次中風,第三次尤為嚴重,經治療恢復部分功能。醫生提醒,中風易復發,需控制高血壓等危險因素,通過健康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預防再中風。
童婆婆患有高血壓30多年,但她一直不以為意,平時既不注意血壓的管控,也沒有規律服用降壓藥物。1個多月前,童婆婆在家突然感覺左側肢體無力,還伴有口角歪斜的癥狀,家屬緊急將她送至武漢市東湖醫院就診。
接診的神經內科醫生梁鐵生經過詳細檢查,診斷童婆婆患上了急性腦梗死,也就是俗稱的中風。在了解病史后得知,這已經是老人第三次中風,而且這次癥狀比前兩次來得都更嚴重,情況十分危急。
8月20日入院時,童婆婆整個左側肢體完全不能動彈,言語不清,有明顯的吞咽困難,大小便不能自控,只能依靠鼻胃管和尿管。在給予改善循環、保護腦神經、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等藥物結合康復治療后,她的癥狀有了明顯的改善。目前她的左側肢體可以完全抬離床面,言語功能明顯恢復,可以自己經口進食,小便能夠控制,尿管也順利拔除。
梁鐵生介紹,像童婆婆這種急性腦梗死屬于腦血管疾病中的一種,多是由于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缺血性疾病。高血壓作為急性腦梗死的高危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腦血管中的斑塊形成和破裂,因此控制血壓十分關鍵。
“已經中風過的患者,要格外注意控制以下危險因素,預防再次中風。”梁鐵生強調,中風容易復發,若沒有控制好危險因素,即使這一次中風過去,中風再次發生的概率依然很大,造成的后遺癥也會很多,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1.高血壓:長期高血壓會使腦血管受損,增加中風的風險。患者應定期測量血壓,遵醫囑服用降壓藥物,將血壓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2.高血脂: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質過高,容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導致血管狹窄或堵塞。通過健康飲食和適量運動,必要時服用降脂藥物,可有效控制血脂。
3.糖尿病:高血糖會損害血管和神經,增加中風的概率。糖尿病患者要嚴格控制血糖,定期監測血糖水平,遵循醫生的治療方案。
4.心臟病:如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可能導致腦栓塞。患有心臟病的人應積極治療原發病,預防血栓形成。
5.吸煙:煙草中的有害物質會損傷血管內皮,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戒煙是預防再次中風的重要措施之一。
6.飲酒過量:長期大量飲酒會升高血壓、影響凝血功能,增加中風風險,戒酒有助于防止中風的發生。
7.肥胖:肥胖者往往伴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種危險因素。通過合理飲食和運動,控制體重,可減少患中風的風險。
8.缺乏運動: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增加中風的可能性。堅持適量地運動,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
他建議,了解中風的危險因素,調整生活方式,再加上定期體檢和堅持藥物治療,才能降低再次中風的風險。
如想了解更多健康相關知識,請掃碼加入新聞內科交流2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