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晏雯
通訊員 王敏 張全錄
武漢的吳師傅體檢發現左下肺一結節異常兇險,不過,因為位置刁鉆,常規穿刺取樣方式幾乎不可能實現。他輾轉來到武漢市肺科醫院后,醫生借助存儲了吳師傅全肺三維地圖的氣管鏡機器人,精準定位病灶,成功取樣,吳師傅被確診為早期肺癌。日前,他成功接受手術后實現臨床根治,于9月10日順利出院。據悉,武漢市肺科醫院是湖北省首批應用氣管鏡機器人的醫院之一。
9月初,吳師傅感覺胸悶,到武漢一家醫院檢查,除了發現冠心病外,還在CT影像中發現左下肺背段有一個直徑約1.5厘米大小的結節。該結節存在毛刺、牽拉等肺癌病灶的特點,需要盡快從病灶上取樣,以便確診。不過,這個位置通過常規的經皮穿刺(穿刺針從胸部皮膚刺入,刺中肺上病灶的取樣方法),幾乎無法完成取樣。因為病灶位置刁鉆,周圍還有大血管和中樞神經等重要器官相鄰,稍有不慎,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得知這一結果,患者不知所措,輾轉來到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呼吸二病區主任楊澄清勸慰患者不要著急,楊澄清告訴患者,目前醫院已經引入了“氣管鏡機器人”,在機器人的精準引導下,醫生通過氣管鏡很容易就能繞開血管、神經等重要組織,輕松且精準地讓取樣針抵達病灶。
記者了解到,傳統的氣管鏡是一種管狀氣管探查和操作設備,醫生將氣管鏡通過患者口腔送入氣管和支氣管,通過管鞘內攜帶的探頭及刀、鉗和針等設備,檢查和處置患者的氣管和肺部的問題。傳統氣管鏡的操作過程,不僅考驗醫生精準的操控技術,還要求醫生腦子里有一張清晰的患者肺上地圖,以便引導氣管鏡穿越一級又一級的氣管、支氣管,精準找到病灶。不過,因為吳師傅肺上的病灶位置刁鉆、個頭又小,即使是技術熟練的醫生也“觸之不及”。
今年年初,武漢市肺科醫院引入氣管鏡機器人系統。氣管鏡機器人系統可以利用患者術前胸部薄層CT數據,獲取3D肺部重建,定位病灶,并給出最優手術路徑規劃。在這一系統的加持下,醫生操作氣管鏡,就如同司機開車時啟動了導航系統一樣,實現全程實時視野和超視距導航定位雙重引導。醫生只需按照屏幕上指引的路線,過機器人系統專用手柄,操控氣管鏡導管,即可就能夠精準定位抵達目標病灶位置。
通過這一系統,醫生很快找到了吳師傅左下肺背段的結節,成功取樣后,確診為早期肺腺癌。因為吳師傅的早期肺癌在微浸潤和浸潤期,通過外科手術可以實現臨床治愈,第一時間確診后,吳師傅立即被安排進行了外科手術。9月10日,術后恢復良好的吳師傅成功出院,且無需再接受放療、化療治療。
目前,武漢市肺科醫院是全武漢市首批應用氣管鏡機器人系統進行肺部疾病診斷、治療的醫院。截至9月10日,已有20多名患者,以低創傷、低風險的方式,成功接受了肺上病灶的精準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