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晚報18日訊(記者王春嵐 通訊員薛源)順產對新媽媽和寶寶健康有利,但過程有些難熬:獨自躺在產房面對陌生的生產過程,期間如果有“產友”耐痛力差,大聲喊痛,其他產婦也可能被“傳染”,心生恐慌。昨從武漢市婦幼保健院獲悉,該院推出LDRP家庭化產房,準媽媽發作后,病床可直接“變形”成產床,奶奶外婆陪產、準爸爸親手剪臍帶,既能減少準媽媽對生產過程的恐慌,也可化解傳統產房的種種尷尬。
記者昨在該院產科5樓病房看到,這種高大上的“VIP產房”房間寬敞明亮,淺黃色的墻面和窗簾,純白色的家具,床罩是紫色小碎花,整體風格清新又溫馨。除配備冰柜、微波爐等病房設備外,還設置了多功能產床、母胎監護儀、呼吸機、嬰兒輻射保溫臺,甚至嬰兒洗浴設備。產婦從入院待產、分娩到產后康復,都可以在這個房間里進行,助產士、巡回護士和醫生3~4人為一組“一對一”陪伴分娩。更貼心的是,病房里有陪護床位,家人可全程陪伴產婦,和她一起面對生產疼痛,產后幫助照料新生兒。
23歲的唐女士初次當媽,4月11日發作后住進家庭產房,婆婆幫她揉背緩解疼痛,打完無痛分娩針后,唐女士的宮口已全開,在導樂師的科學指導下,快速順利地完成了分娩。生完寶寶,護士將產床“變形”成病床,供唐女士此后休息。唐女士表示很意外:生孩子并沒有此前想象中那么疼,也不需從產房到病房來回奔波,相對舒適、私密性強;丈夫和婆婆全程陪伴,一同見證寶寶出世,更能共享喜悅。
據介紹,這種家庭產房在省內尚屬首例,首批共推出17間房間,包括單人間和套間。此前試運營一周,已被聞訊而來的順產產婦預訂走10間,截至昨日,她們都已在此順產,升級當媽。根據測算,準媽媽發作后入住房間,順產后3天出院,全程費用約萬元出頭,約為住普通三人間價格的兩倍。
【體驗】
二胎媽媽“首吃螃蟹”
“生娃也可以這樣幸福”
“生頭胎時,我獨自躺在產房里,獨自默默忍受分娩時的劇痛,心里既害怕又無助。這次生二寶,感覺幸福多了!”家庭產房迎來的首位產婦李女士說,這次生二寶,不僅有家人的陪伴,還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幫助,可以放心等待孩子出生。
李女士回憶,4年前,她在市婦幼保健院順產了第一個孩子,當時沒訂到單間病房,三四個產婦擠住在一起,夜里新生兒經常哭鬧,休息得不好。發作后,李女士被從8樓推到6樓待產室,疼得哇哇大叫,被路人圍觀,事后想起來,非常尷尬。因此,第二次懷孕后,她很希望改善生產環境,4月9日到醫院考察家庭化產房后,立即拍板預定一間房。
10日凌晨5時,李女士發作了,趕緊趕到市婦幼保健院待產,住進家庭化產房。當天下午2時,在家人、助產士、巡回護士和醫生的陪伴下,李女士順利生下健康的男寶寶,成為首位在LDRP家庭化產房內順利完成生產的產婦。第二次經歷分娩,李女士感慨說,“有了家庭化產房,原來生孩子也可以這樣幸福”。
另一間房里,市民易先生陪伴妻子張女士生產,在為女兒剪斷臍帶時,他淚如雨下。
【對比】
過去:為生娃犧牲隱私
現在:“一站式”生娃
到武漢市婦幼保健院生娃,可謂“一床難求”。該院每年約為近1萬名產婦接生,單人間僅20多間,供不應求;雙人間、三人間也長期爆滿。產科副主任醫師鐘媛媛介紹,產科病區共有129個床位,而集中分娩的產床僅8張,大部分孕婦只能在3人間的公共產房內分娩:產床之間只有掛簾隔著,能聽見旁邊產婦的喘氣聲、喊痛聲、醫生護士的指導聲、新生寶寶的哭聲,很容易放大焦慮情緒。
首席助產士鐘菊芳已幫助6000多名產婦順利生產,對這種生產狀況感觸頗深。據她介紹,以往,準媽媽們往往認為生娃是大事,不得不為此犧牲一些私密性。但近年來,準媽媽們對生產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要求提高,她們希望能更有隱私,也希望在進產房后能有熟悉的人陪伴。
“過去生產是以醫務人員或醫院為中心,現在正在向以孕產婦及其家庭為中心的服務模式轉變。”鐘媛媛介紹,提供家庭化的生產服務,將分娩還遠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讓其他家庭成員參與進來提供陪伴,可以讓準媽媽們享受生孩子的過程,更能感到安心、放心和舒心,能以更好的狀態迎接分娩。
【鏈接】
越來越多孕婦“求順產”
去年過半寶寶是順產
為降低懷孕、生產風險,“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后,愿意選擇順產的準媽媽明顯增多。數據顯示,過半孕產婦選擇順產,順產率增加到50%以上,去年武漢市婦幼保健院順產了5000多個寶寶,今年還在增多。
順產熱,同時帶熱了助產士專科門診。該門診主管護師劉芮言介紹,門診主要是為懷孕中晚期的產婦提供咨詢,每月前來咨詢順產事宜的孕產婦接近400人,而兩年前每月接待人數不足80人,越來越多準媽媽選擇自然分娩。
該院產科主任醫師周潔瓊分析認為,近年來,醫院和社會對順產的宣傳起到了效果,越來越多的女性愿意去接受順產。而且只要符合順產條件的,即使頭胎是做剖宮產,醫院也會引導產婦自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