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慶祝第40個教師節的到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教育部共同制作推出了《國家記憶·教育家精神》《大先生——中國教育名家列傳》《大教育家》等系列精品節目,舉辦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活動,推動出臺《弘揚教育家精神 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旨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所謂“道”,就是價值、思想、道理,就是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文化。從古至今,教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時刻都被賦予厚望,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正是在代代相傳的教育之中得以延續發展。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全國萬千教師立足課堂主陣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學科發展體系等各環節中,不僅在是非、曲直、善惡、義利、得失等方面講出道理、做出榜樣,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也時刻懷揣著一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積極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著力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榮譽感,讓學校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沃土和示范區。
“自古圣賢之言學也,咸以躬行實踐為先,識見言論次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強調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要性。《國家記憶·教育家精神》記錄片中,眾多高等教育、基礎教育理論工作者和一線教師紛紛投入到教育思想和教學法的實踐創新,譬如廈門大學潘懋元教授在構建高等教育學教學體系的同時,開創了“教學沙龍”教學實踐模式;百歲高齡的王振義院士不僅投身于白血病治療的研究,還培養造就了陳竺等一批國內頂級的醫學人才;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葉瀾通過不斷地摸索和學習,提出“四個還給”······從理論到實踐,這些教育家們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他們不只是對知識具有深刻理解并追求創新的學者,更是指引學生探索自我、釋放潛能的引路人;他們不僅僅傳授書本上的知識,更致力于將課堂與現實世界緊密連接,強調知識從實踐中來,到解決現實問題中去;他們不只在教室里傳道授業,更在社會大課堂中解惑,引導學生知行合一、服務社會。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師是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教師對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影響深刻且長遠。在新的歷史征程上,教育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更加凸顯,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廣大教師身上擔負著重要使命任務。教師應以遠大為期,主動回應“強國建設、教育何為”的歷史呼喚和時代要求,站在知識發展前沿,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放大格局、提升自我、施展才華,在潛心教書育人、勇攀學術高峰、弘揚人間正道上彰顯擔當、展現作為,澤被后世。
立足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任重道遠。既要有抬頭仰望星空的勇氣,又要有低頭腳踏實地的態度,時刻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勁頭,以“鐵杵成針、滴水穿石”的執著投入偉大教育事業,努力在自我砥礪中實現人生價值,爭做新時代的“大先生”,不斷為建設教育強國、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李學敏(湖北宜昌)
責編:丁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