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評論員 余姝滿
見字如面。在今年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并向全國廣大青年致以節日的祝賀。信中寫到,“你們在信中說,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實事求是、怎么去聯系群眾,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說得很好。”
物質豐裕的時代,青年人還需要“吃苦”嗎?答案是肯定的。“自找苦吃”不是以前物質匱乏時代的受累受窮,而是敢于“爬坡過坎”、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擔當。“自找苦吃”也體現主觀能動性,是廣大青年主動在工作崗位、基層一線、廣袤農村“打磨”“墩苗”,在本領上錘煉、能力上磨煉、精神上歷練。
“自找苦吃”,吃苦不是目的,收獲成長才是。翻開《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一個過“五關”的故事。1969年,15歲的習近平下鄉來到梁家河,成為一名知青。他不怕吃苦、不懼困難,主動融入老百姓,與大家一起生活、勞動,先后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成為鄉親們眼中什么活都干過、什么苦都吃過的好后生。習近平總書記后來回憶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
“自找苦吃”是可貴的品質,也是青年向上、國家向前的推進劑。“自找苦吃”,不是亂找、瞎吃、蠻干,而是不斷向書本學習、向群眾請教、向基層問計。蹲過的苗,根扎得更深、葉長得更茂,對于廣大青年來說,也是一樣的。在艱難困苦的地方,在矛盾突出的工作上,在基層一線的摸爬滾打中,多當幾回“熱鍋上的螞蟻”、多捧幾次“燙手山芋”、多鉆群眾“矛盾窩”,在火熱的實踐中“自找苦吃”,才能實現自我成長、自我升華。
“青年是常為新的,最具創新熱情,最具創新動力”,這個“新”既包含年輕人身上的特質,也需要在成長過程中經歷“吃苦”的鍛煉。在鄉村振興舞臺建功、在科技攻關崗位攀登、在搶險救災前線沖鋒、在奧運競技賽場爭先……新時代,需要更多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崗位的“青春之力”。青年人要拿出“自找苦吃”的精氣神,真正成為無愧于時代的開路先鋒、干事闖將,以點滴之力匯聚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前進的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