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養殖的 土憨巴
無刺武昌魚
長江銅魚馴化
全省水產新品種推介會。
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參觀無刺武昌魚展臺。
湖北日報訊 (記者劉勝、通訊員瞿飛)“讓更多百姓分享漁業科技進步成果”, 4月27日在漢舉辦的全省水產新品種宣傳推介活動上,中國科學院桂建芳院士一邊向參會人員推介鳙“中科佳鳙1號”,一邊告訴記者,這個魚比一般的鳙魚出肉率高出20%以上,肉質更鮮美,抗病率更強,漁民養殖增收效益明顯。
為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關于種業振興決策部署,加快漁業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提升種業對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促進鄉村振興,省農業發展中心在武漢舉辦了全省水產新品種宣傳推介活動。
活動邀請了水生所、長江所、華農水產學院、武漢水科所等科研院校8位水產育種方面的頂尖專家及7家省內育繁推一體化水產種業企業參加。活動現場展示推介了我省10個國家審定的水產新品種、5個新開發長江野生魚人工馴化品種和5個水產優良品種,組織了全省35個重點漁業市、縣(區)水產發展部門和70多家水產養殖企業、合作社洽談對接。
我省是漁業科技大省,先后培育出異育銀鯽“中科5號”、雜交黃顙魚“黃優1號”、團頭魴“華海1號”、雜交鲌“先鋒1號”、鳙“中科佳鳙1號”、翹嘴鱖“武農1號”等17個水產新品種,占全國總數的13%,僅次于廣東省,排名全國第二。2022年,全省水產苗種產量達1300多億尾,居全國第二。累計建成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12家、省級81家,創建全國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場14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涌現出了武漢青魚場、宜昌三江、陽新百容、洪湖英夢、嘉魚三湖等一大批育繁推一體化水產種業企業。在潛江建成全國最大的小龍蝦良種選育繁育中心。嘉魚縣斑點叉尾鮰苗種占全國的90%以上,被稱為“中國鮰魚之鄉”。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全省已新發展水產新品種示范基地116個、面積12629畝。下一步,全省水產發展部門將進一步加大水產特色優良品種的宣傳、示范、推廣力度,為漁業增效、漁民增收作出更大貢獻。
鏈接
重點推介的水產養殖新品種
10個國家審定的水產新品種:翹嘴鱖“武農1號”、鳙“中科佳鳙1號”、雜交黃顙魚“黃優1號”、鲌魴“先鋒2號”、異育銀鯽“中科5號”、團頭魴“華海1號”、長豐鯽、翹嘴鱖“華康1號”、雜交鲌“先鋒1號”、長豐鰱
5個新開發長江野生魚人工馴化品種:銅魚、中華沙塘鱧、長吻鮠、大鰭鳠、馬口魚
5個水產優良品種:嘉魚三湖斑點叉尾鮰、陽新百容鱸魚、武漢青魚場青魚、洪湖英夢烏鱧、鄂州正好翹嘴鲌
“小魚苗”撬動湖北漁業高質量發展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勝 通訊員 瞿飛
4月27日在武漢舉辦的全省水產新品種宣傳推介活動上,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教授高澤霞團隊培育的無刺武昌魚新品種吸引了許多水產養殖戶的注意。大家紛紛詢問養殖方式及技術。
活動現場,省內科研院所和企業培育的20個水產新品種和無刺武昌魚一起得到展示。
“湖北是水產養殖大省,連續27年水產養殖居全國第一。持續優質、高產的背后,離不開優良品種的支撐。”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桂建芳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記者從省農業發展中心獲悉,去年全省魚苗產量1363億尾,同比增長6.82%,居全國第二,魚種產量110萬噸,同比增長6.04%,投放魚種112萬噸,同比增長8.75%。一批水產新品種在全國得到推廣。
培育6條長江野生魚
近日,位于蔡甸的武漢恒宇信科技養殖專業合作社魚塘內,10萬尾長江刀魚魚苗正在歡快地游動著。
刀魚又稱刀鱭,是一種洄游魚類。刀魚與河豚、鰣魚并稱為“長江三鮮”。隨著生態環境變化、捕撈過度,野生長江刀魚產量逐年劇減,近年來可謂一“刀”難求。據了解,長江刀魚對養殖環境要求高,技術難度大,人工養殖很難。
2021年,長江“刀魚”首次在湖北人工養殖成功。2022年新建繁育馴化基地8個,基地總數達到37個,儲存培育親本11.5萬尾,繁育苗種3500萬尾,推廣養殖面積1萬多畝,生產商品魚195噸。
土憨巴學名中華沙塘鱧,是長江禁捕后湖北省重點馴化的6條長江野生魚之一。目前已在全省數十個縣市得到全面推廣。
“經測產,11個縣(市)合作社按‘稻蝦憨’新模式生產,畝產水稻1050—1360斤;大規格小龍蝦100—200斤;土憨巴15—25斤;每畝新增純收入1000元以上。”去年,湖北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組織農業和水產專家對全省十多個縣“稻蝦憨”新模式測產驗收,結果表明增收效果明顯。
中華沙塘鱧(俗稱土憨巴)、銅魚(俗稱金鰍)、長吻鮠(俗稱江團)、長春鳊(俗稱草鳊)、大鰭鳠(俗稱江鼠)、刀魚等6種長江野生魚經過湖北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組織專家進行培育,逐漸擴大養殖范圍,有些已走上百姓餐桌。
破解“卡脖子”難題
“用了小龍蝦新品種后,生長周期變短了,‘頭大尾小’的情況也發生了變化。”潛江蝦農萬至明說。
為破解名特優苗種供應“卡脖子”難題,我省組織科研院校開展技術攻關。其中,依托華中農業大學采用現代育種技術,開展小龍蝦遺傳分子標記篩選,提純復壯小龍蝦親本,著力破解小龍蝦品種退化、“頭大尾小”的產業發展瓶頸。同時,我省在潛江市掛牌成立湖北省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究院,打造小龍蝦全產業鏈的應用性研究機構。洪湖市積極與中科院水生所、華農大等科研院所合作,也建設本地小龍蝦苗種繁育示范基地2個。
省農業發展中心通過支持仙桃、公安、赤壁等地開展黃鱔苗種土仿生態繁育、全人工規模化繁育技術攻關,黃鱔人工繁育技術取得突破,年產黃鱔苗種6000多萬尾。
全省大力開展水產新品種培育,先后培育出異育銀鯽“中科5號”、黃顙魚“黃優1號”、團頭魴“華海1號”、雜交鲌“先鋒1號”、鳙“中科佳鳙1號”、翹嘴鱖“武農1號”等17個水產新品種。2023年4月27日,10個新品種在全省水產新品種宣傳推介活動上全部得到了展示,全省一百多家水產養殖企業和合作社負責人紛紛點贊。
加強種子資源保護
打好種業翻身仗,必須摸清家底。去年以來,貫徹全國種質資源普查“應查必查”要求,全省總體普查完成率為100%,完成入戶普查54734個主體,填報普查數據量221401條,其中,繁育主體272個,存有107個用于繁育的物種;
根據調查,全省養殖主體54462個,存有195個用于養殖的物種。開展16個代表物種的調查,獲得16個物種共76個調查群體的基本數據信息,累計采集調查樣本、遺傳多樣性樣品、營養品質樣品和生理生化樣品各2280份,保存活體資源3000份以上,制作標本、組織、DNA、基因、細胞等遺傳材料5600份以上。在全國水產種質資源普查會上,湖北省作了典型發言。
摸清家底后,需要合理規劃,系統布局。全省以平原湖區為重點、兼顧丘陵山崗特色漁業,大力開展國家級、省級水產原良種場創建工作,共建成國家級原良種場12家、省級原良種場81家,創建全國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場14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通過實施水產種業提升工程,大力培育本土化種業領軍企業,推動企業上規模、提檔次,全省涌現了武漢先鋒翹嘴鲌、鄂州盛豐長豐鰱、仙桃宏旺中華鱉、嘉魚三湖鮰魚等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在潛江建成全國最大的小龍蝦良種選育繁育中心。嘉魚縣斑點叉尾鮰苗種占全國的90%以上,被稱為“中國鮰魚之鄉”。
我省設施漁業面積
超460萬立方米
湖北日報訊 (記者劉勝、通訊員瞿飛)4月27日,記者從省農業發展中心召開的全省水產新品種宣傳推介活動上獲悉,我省設施漁業建設面積已逾460萬立方米。
近年來,我省大力推廣工程化循環水、陸基高位圓池、“零排放”圈養桶等現代養殖方式,拓展了漁業發展空間,打造了漁業經濟新增長極。
“一個直徑4米的圈養桶相當于1畝魚池的產量,1畝地可以做四個圈養桶,相當于是常規養殖四倍的產量。”枝江市漁丫頭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易愛武告訴記者,“64個桶,一個周期可以達到幾十噸魚。”像易愛武這樣的養殖合作社在全省已遍地開花,省農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新的養殖模式受到廣大漁民的歡迎。
2022年我省安排漁業發展補助資金5300萬元,支持打造47個設施漁業示范點。全省已建成圈養桶1709個、陸基圓池7435個、池塘跑道2702條、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規模196萬立方水體,設施漁業規模達462萬方。全省市場主體自主投入5000萬元以上的設施漁業項目20個、投資額58.9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2個。尤其是丘陵山區充分利用山泉水資源,發展設施漁業勢頭強勁,有效補齊了丘陵山區漁業發展短板,緩解了丘陵山區“吃魚貴、吃魚少、養殖弱”問題,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十堰市過去兩年已建在建擬建的設施漁業規模達120萬立方米,全省12個投資億元以上的設施漁業項目,有4個在十堰落地,現有各類設施漁業養殖基地90家,水產品產量提高近一倍。
湖北省水產標準化
技術委員會成立
湖北日報訊 (記者劉勝、通訊員謝毅)產業發展,標準先行。近日,湖北省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在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召開。委員會將開展水產生產加工技術、漁病防治技術、種質資源優化等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
在成立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北省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桂建芳等為6位委員代表頒發了聘書。據了解,第一屆標委會有46名委員,分別來自政府部門、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他們將聯合社會力量開展湖北省水產相關標準的制定、修訂等工作。
在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上,審議并通過了《湖北省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章程》和《湖北省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細則》。標委會將充分集聚專家力量,發揮專家團隊優勢,加大技術創新,強化標準實施,構建以安全、綠色、優質標準為重點的標準體系,服務現代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創建,以標準化建設引領行業提質增效,共同推進我省水產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湖北是淡水養殖大省,2022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510.4萬噸,連續27年居全國淡水水產品產量第一位,全省漁民人均純收入達2.65萬元。全省小龍蝦產業綜合產值超1435億元,培育了河蟹、鱔鰍兩大“百億元”產業,鱖、龜鱉、黃鱔等特色產業也快速發展。在我省現行的農業標準中,水產標準占1/4,標準化作用突出、位置領先,“湖北蝦稻綜合種養標準化”曾被寫入了中央一號文件。在推進湖北水產高質量發展中,標準化發揮出了基礎性、引領性、戰略性作用,推動了水產現代化,提高了產品競爭力,水產業目前已成為我省優勢特色產業、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產業,在全省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版攝影: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