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4月4日,來到咸安區高橋鎮,小鎮名人——“蘿卜大王”李建軍忙著為白水畈蘿卜做農耕游園區規劃、備戰春季鄉村游旺季……
過去幾年,默默無聞的高橋鎮因為蘿卜聲名鵲起。
李建軍今年50歲,咸安利民農業合作社負責人。2014年,咸寧啟動農業體制改革,他放棄農技專家身份,下海當上新型技術農民。
高橋鎮白水畈盛產蘿卜,汁多味甜、肉質脆嫩,曾是清朝時期的貢品。然而,面對市場價格戰,白水畈蘿卜一度黯然失色,低價滯銷。“這么好的明星農產品,怎能在田間沉睡?”李建軍決心在蘿卜地里刨出點名堂來。
他尋覓答案:一缺標準、二缺品牌。
市場上蘿卜價格之所以賣不出好價,就因為賣的是大路貨。李建軍想賣“不一樣的蘿卜”。
2015年起,他著手制定白水畈蘿卜標準:核心產區為白水畈600公頃的濱河肥沃地;肥料全采用有機肥;機耕采用深耕、分箱、起壟的方式,讓蘿卜充分吸收肥光水。“這樣種出的蘿卜,個頭大、皮薄肉嫩、外觀好。”李建軍稱。
他注冊了“盛通”“劉英”等蘿卜品牌,并謀劃著取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爭取“國字號”并非易事,除標準化生產之外,還需文化底蘊為依托。去年一年,他奔波于圖書館和檔案局之間,查閱相關歷史資料,為白水畈蘿卜挖掘文化內涵。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白水畈蘿卜已通過評審,即將取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
2016年底,合作社生產的蘿卜打進中百倉儲、武商量販等大型賣場,白水畈蘿卜身價由0.4元每斤上漲到2元每斤,去年合作社年銷售額達200多萬元。
打通市場“任督二脈”后,白水畈蘿卜成了俏銷貨。但李建軍并不滿足。賣出好價只是小目標,如何帶動更多農民致富,成為李建軍謀劃的大問題。
隨著蘿卜的名聲越來越大,周邊農家樂、民宿經濟開始蓬勃發展。目前,李建軍的蘿卜合作社已帶動周邊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今后我們再不用出去打工了,守著蘿卜就能致富啦。”社員游曉清樂呵呵地說。
李建軍計劃,今年建起一個擁有200多個品種的蘿卜博覽園;建設大規模的蘿卜花海;將蘿卜籽榨油,將蘿卜“吃干榨盡”……
在當地,一個“蘿卜小鎮”規劃正在謀劃之中,去年引來了大量投資:湖北盛通四海公司前來投資4000萬元發展蘿卜加工;鄂旅投投入30億元,蘿卜小鎮成為其建設重點之一。隨著建設全部鋪開,3年內有望帶動白水畈周邊4個村數千村民增收致富。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嶼 通訊員 李星 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