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款游戲玩法基本一樣啊?這不是抄的嗎?”“這是換皮收割吧!” ……在某游戲貼吧里,兩款玩法高度相似的游戲引發了游戲玩家的討論。
幾個月后,“被抄襲”的手游公司報案稱,發現網上出現了一款與本公司已上線運營的手游高度相似的游戲。盡管更換了角色形象和場景美術,但在故事情節、游戲機制和核心玩法卻如出一轍。它的大肆宣傳推廣對正版手游的后續運營造成了嚴重影響。
經偵查,這款侵權手游的開發者,正是當初研發正版游戲的核心技術人員李某。
2019年,李某經人介紹進入報案手游公司,全面負責一款新游戲研發項目。2021年1月,經過長時間的打磨,游戲正式上線后,很快吸引了大量玩家,也為團隊帶來了不菲的分成收入。就在發展勢頭良好之時,李某卻突然以個人原因為由,向公司提交離職申請,并迅速成立了A公司,與B游戲公司合作,在短時間內推出了新游戲。
原來李某離職時,偷偷從A公司服務器上拷貝了游戲源代碼,為了規避風險,對游戲角色、場景等進行了重新改造,由B公司負責上線經營。
2021年12月,這款改頭換面的游戲悄然上線,短短一年的時間,便獲取了逾億元的收入,而李某所在的A公司分得收入1300余萬元。
撕開侵權游戲“畫皮” “解剖”游戲“關鍵基因”
經過“換皮”處理的游戲外觀極具迷惑性——全新的角色形象、場景設計和界面風格讓人第一眼難以察覺其與原作的關聯,而數以萬行的核心代碼就深埋在精心設計的“皮膚”之下,如何穿透這張不一樣的“畫皮”,找到背后“復制黏貼”的代碼?如何從海量代碼中提取侵權鐵證?
在審查逮捕階段,檢察官發現案件的重重難點:該案牽涉多家公司,不僅涉及判斷是否具有著作權、著作權歸屬等;更要突破技術偽裝,證明兩款游戲實質性相似,刑民交錯,案件疑難復雜。
“不同于完全抄襲的侵犯著作權案,該案侵權游戲經過了部分刻意修改,給證明兩款游戲實質性相似增加了難度。”檢察官在審查最初的鑒定數據時發現,對兩款游戲代碼程序不能簡單地根據服務器分類進行比對。
承辦檢察官邀請知識產權領域專家學者、特邀檢察官助理、行業專家等對代碼鑒定方式等專業問題展開多輪“技術會診”,明確了重點對在著作權法保護范圍內的、具有獨創性的核心代碼進行比對等鑒定邏輯和辦案思路。
2024年2月,案件移送至普陀區檢察院審查起訴,根據檢察機關提出的鑒定方法,在原有基礎上,公安機關補充了一份更充分的鑒定意見。通過從2000余個代碼文件中區分出1000余個影響游戲具體功能的原創性代碼進行重點比對,鑒定得出結論,二款游戲功能代碼相似度高達91.39%。其中,決定游戲種類、玩法與運行邏輯的最核心代碼相似度更是高達96.38%。“這些最核心代碼就如同人類的關鍵基因,他們的顯著相似性更具有說服力。”承辦檢察官解釋。
辦案過程中,檢察官注重調查核實,多次赴涉案游戲公司,厘清游戲從研發到上線的路徑及商務合作關系。為了判斷其他涉案人員是否存在主觀故意,檢察官還向多方行業公司了解開發同類游戲軟件的研發成本、時間等問題。
最終,2024年12月31日,普陀區檢察院以侵犯著作權罪對李某提起公訴。
原標題:《離職帶走游戲代碼“換皮”“吸金”逾億元,游戲研發人員因侵犯知識產權被起訴》
欄目編輯:顧瑩穎
本文作者:新民晚報 解敏 通訊員 姚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