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是第25個“世界知識產權日”。最高人民法院昨天啟動了“全國法院知識產權宣傳周”,發布《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狀況(2024年)》,同時發布了8件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典型案例,進一步明確了相關裁判規則,彰顯了司法裁判對行業發展的引領、規范和保障作用。
知識產權早已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批案例就覆蓋了專利、商標、著作權、反不正當競爭、商業秘密等案件類型,涉及生物醫藥、AI技術、網絡游戲等行業領域。哪些人們可能意識不到的行為可能已經涉嫌侵犯知識產權?AI時代給又給知識產權保護提出了哪些新課題?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介紹,2024年,全國法院新收各類知識產權案件近53萬件,審結54萬多件,結案數、審限內結案率平穩上升。她特別提到法院優化創新權益保護,依法審理涉人工智能糾紛案件。
陶凱元表示,支持人工智能依法應用,引導人工智能產業健康科學發展。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結“AI文生圖案”,積極探索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權保護路徑,入選“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4年度十大提名案件”。
現在一提起“AI文生圖”“AI換臉”“AI換聲”,很多人都不覺得新奇了,什么情形屬于合理使用,什么情形構成侵權,始終是涉人工智能糾紛爭議的焦點。
上海易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開發小程序“ 某顏 ”,使用AI視頻合成算法為用戶提供換臉技術。陳某起訴說,這個小程序里的13段女子身著古裝展示的短視頻是自己在短視頻平臺實名認證賬號中發布過的,僅在人物面部五官特征上存在差別,而“某顏”用戶恰恰是可通過觀看廣告或購買會員,將小程序上展示的視頻中的人臉換成用戶自己的人臉并進行保存。陳某狀告“某顏”運營公司構成侵權,獲得法院支持。
最高法民三庭綜合辦公室主任、二級高級法官助理馬云鵬介紹,法院認為,“某顏”小程序展示的涉案視頻,系通過AI算法將原始視頻進行局部替換合成,二者構成實質性相似。上海易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AI換臉”為賣點,提供平臺、素材和技術,使用戶能夠在任意選定的時間和地點以“換臉”方式使用原始視頻,謀取商業利益,侵害了陳某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他這種行為既非獨創性改編,也不構成合理使用,也不適用技術中立抗辯。
值得注意的是,案件審理期間,法院向被告公司發出了司法建議,被告公司積極配合刪除視頻、履行算法備案手續等整改行為,作出規范經營承諾。陳某表示諒解并撤回停止侵權、賠禮道歉的訴請,法院判決被告公司賠償陳某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共計7500元。
最高法民三庭審判長、二級高級法官白雅麗分析,本案判決明確了“AI換臉”不構成對原作品的獨創性改編與合理使用;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提供網絡服務者負有合理注意義務,不得利用算法技術侵害他人著作權。案件審理過程中,法院平衡兼顧技術創新和權利保護,明晰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合法邊界。這個案件也體現出,法院聚焦新興技術創新應用和算法治理需求,促使企業加強對素材來源及生成內容的合法性審查和算法安全評估,強化知識產權和人格權益保護,引導企業規范數字化轉型。
網絡游戲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進行版本更新,新增角色、場景、劇情、活動等內容,以保持游戲關注度和產品活力。陳某作為玩家參加了上海米某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的一款游戲的內測并簽訂了保密協議,其間,未經允許對涉案游戲“知某某”等7個游戲角色實機形象技能效果、技能數據等測試內容和畫面進行偷拍、偷錄,并多次向第三人披露,被游戲運營公司起訴到法院。
馬云鵬介紹,審理法院認為,陳某違反保密義務,實施了偷拍、傳播這些商業秘密的行為,理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商業秘密保護的實質是商業秘密給經營者帶來的競爭優勢,即便游戲角色已經因為版本更新而公開,但陳某仍不得披露其所可能掌握的測試游戲畫面。判決陳某停止侵權、消除影響并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共計5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原告公司發現玩家內測期間泄密后,先向法院提出訴前行為保全申請,上海浦東新區法院收到申請后48小時內依法作出裁定,責令陳某不得披露、使用、允許他人使用其在參與游戲測試過程中擅自攝錄的游戲內容。
白雅麗表示,這個案件,訴前行為保全裁定結合網絡游戲行業特點,對申請人及時提供法律救濟。判決針對游戲角色泄密情形,法院不僅保護游戲角色內容本身,還保護通過游戲版本更新提升關注度的經營模式,以及由這種經營模式所帶來的競爭優勢,從而對提前“劇透”的行為給予有力規制。
最高法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國法院在460件知識產權民事侵權案件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同比增長44.2%。法院切實加大對關鍵技術領域創新成果的保護力度,讓“真創新”受到“真保護”,“高質量”受到“嚴保護”。
最高法民三庭庭長李劍舉例,
最高法發布的數據顯示,自2019年1月1日成立至2024年12月底,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共受理壟斷民事和行政二審案件282件,審結243件,其中2024年審結97件,認定構成壟斷17件,同比增長4.6倍。
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副庭長郃中林表示,未來,最高人民法院將持續加強反壟斷司法工作,準確適用反壟斷法及新的反壟斷民事訴訟司法解釋,將互聯網平臺、科技創新、信息安全等作為重點關注領域,同時持續關注民生、行業協會、知識產權、自然壟斷行業、行政權力濫用等領域的反壟斷,堅決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助力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