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群初中生穿著校服在課堂上打麻將的視頻在網上瘋傳,但這并非傳統棋牌娛樂——學生們手中印有高錳酸鉀、氯離子等化學符號的麻將牌,圍繞方程式的配平設計牌局規則,甚至連氧化還原反應的電子轉接,誰先完成,就必須比拼“和牌”。這種把元素周期表搓成麻將的操作,讓網友直呼“這牌沒點知識和不了”,也讓教育界看到了破局“內卷”的新可能。
深圳南山實驗教育集團麒麟二中校長陳明煜是這款“化學麻將”的主創者,也許沒有想到,他信手拈來設計的這款教具,竟然在短視頻平臺上引發了百萬點贊。九年級學生王思琪用“電解水生成氫氧”組合拿下首局后興奮地說:“比刷題刺激多了,現在閉著眼都能背反應條件。”更有趣的是,化學魔方爭霸賽的最快紀錄已突破5分鐘,學生們在旋轉離子符號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掌握了化學式的組合規律。這種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競技的設計,讓課堂變成了知識的“真人CS”,每個學生都是手持元素符號的“特種兵”。
而網友的反應也不盡相同。有人在評論區跪求“數學公式麻將”“古詩詞牌九”趕緊上線,甚至提議開發“物理骰子”“生物卡牌”;也有人擔憂“游戲化教學會沖淡知識嚴肅性”,更有家長腦補“孩子打著麻將就學會賭博”。但更多理性聲音指出: 當醫學模擬手術用虛擬病人訓練醫術,當軍事演習用沙盤推演培養指揮官,形式創新與內容深度并不矛盾。化學麻將的高明之處在于將抽象的化學反應變成具象的游戲策略,讓學生在“碰牌”時理解復分解反應,在“杠牌”時掌握氧化還原規律,這種“知識外掛”的效率可比傳統死記硬背高出許多。
這一教育實驗的火爆,恰好戳中了當代教育的痛點,當初中生日平均睡眠不足7小時、家長給孩子報滿12節課外班時,化學麻將的出現像一陣清風撲面而來。它用游戲化學習破解了“學習=痛苦”的認知定式,讓多巴胺分泌與知識吸收同步進行。正如教育心理學揭示的“心流理論”,當挑戰難度與個人能力匹配時,人會進入高度專注的愉悅狀態。化學麻將通過隨機發牌的方式,打造差異化的學習路徑,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傳統課堂最缺乏的“升級打怪”中找到成就感。
更值得玩味的是,化學麻將的誕生恰逢教育政策轉型期,當教育部強制執行“雙休令”,當劍指課外培訓的“雙減”政策,當強調核心素養的高考改革,教育界正經歷著一場波瀾不驚的革命。但改革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 河南三所高中校長違規補課被免職,東莞學生周末補課費高達800元/小時。這種“校內減負、校外增壓”的怪圈,暴露出教育焦慮的深層病灶,而用創新教學填補政策空白,恰恰是化學麻將的價值所在——當學校能提供的學習體驗,比補習班更有趣,效率更高時,讓孩子重返校園,家長自然會選擇“校內減負、校外增壓”。
站在教育變革的十字路口,化學麻將的啟示在于: 教育的本質不是裝滿水桶,而是點燃火焰,當元素周期表能“搓”出來,當化學反應式能“打”出來,學習自然從負擔變成期待。這種創新不是對傳統的顛覆,而是回歸教育本真——讓知識流動起來,讓思維活躍起來,讓學習變得快樂起來。正如網友的神評論: “四川老太太打麻將:氧化鐵胡了!”當化學方程式成為全民娛樂的談資,當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或許才是教育的終極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