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趙阿婆接到自稱“中央網監局”的電話,稱她“涉及一個大案”,要求配合調查。
在騙子的恐嚇下,趙阿婆透露了60余萬元存款信息,并在騙子要求下,購買了新手機單線聯系。
李先生察覺母親異常后,及時帶她到上海市公安局奉賢分局西渡派出所報警。 經核實,趙阿婆的錢款尚未轉出。民警當場揭穿騙局,并向趙阿婆開展反詐宣傳,與此同時,騙子竟來了電話。
民警接過電話表明身份,嚴厲警告對方停止詐騙后,騙子直接掛斷了電話。 經過民警耐心解釋,趙阿婆幡然醒悟,感激民警及時勸阻,避免了巨額損失。
記者從上海市公安局獲悉,今年以來,上海警方緊盯電信網絡詐騙新動向新手法,依托“礪劍2025”系列專項行動,全環節落實技術攔截防阻、分級預警勸阻、快速止付挽損、著力破案攻堅等各項措施,依法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及其關聯黑灰產等各類違法犯罪,堅決遏制發案、全力減少損失,全市電詐案件既遂數、接報金額同比分別下降10.8%和21.1%。
警方介紹,詐騙分子為了逃避打擊,在引流渠道、資金轉移等方面不斷更新變換手法。據統計,今年以來,上海以電信網絡詐騙為代表的非接觸詐騙發案數居前5位的,分別是 虛假投資理財、虛假網絡購物、冒充平臺客服、虛假刷單返利、虛假網絡招嫖。其中,虛假投資理財發案占比超過40%,主要手法是以股票、期貨、虛擬幣等投資獲利為幌子,誘導安裝虛假投資APP進而騙取錢財。
從案件損失看,既遂案件平均案損超過5萬元,其中,損失最大的是假冒公檢法類案件,雖然發案數較少,但平均案損超過35萬元。
從引流渠道看,網絡端已經成為詐騙分子的主要引流渠道,發案占比超過80%,幾乎涵蓋所有常見詐騙類型;通過電話端、短信端引發的詐騙案件主要集中在假冒客服、虛假貸款類詐騙。
從被騙群體看,全市電信網絡詐騙受害者平均年齡為38歲,中青年群體是主要受騙群體。老年、中年和青少年群體易受騙類型分別是假冒客服類、虛假購物類和網絡游戲交易類,其中年齡最大的是1名網購保健品被騙的86歲老人,最小的則是1名在網上找免費代打網游被騙的7歲小學生。
上海警方提示:
凡是要求將現金或其他貴重物品用網約車送到指定地點或者派人上門來取的,都是詐騙。
凡是要求購買購物卡儲值卡并通過告知卡號卡密進行充值的,都是詐騙。
凡是以投資理財或是取消付費服務為由,誘導下載所謂APP后要求開啟屏幕共享功能的,都是詐騙。
警方提請市民群眾提高警惕,保持清醒頭腦,避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