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武漢市正在編制《武漢市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該規劃以2010年為基期年,劃定至2020年間,將武漢市分成三大主體功能區,并定位至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200萬人左右。
昨日,武漢市政府常務會研究了這一規劃,并就進一步編制和實施好《規劃》進行了部署。
總體規劃
劃分三大功能區
開發強度低于國際警戒線
國務院、湖北省政府先后于2010年、2012年分別印發了《全國主體功能規劃》、《湖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均將武漢市列為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
為推進上述規劃落實,自去年4月起,武漢市發改委等部門開始組織編制《武漢市主體功能區規劃》,并形成了送審稿,提交至昨日舉行的武漢市政府常務會議進行審議。
《規劃》將武漢市186個街道、鄉鎮級行政單元劃分為主城功能優化開發區域、城鎮化重點開發區域、生態涵養限制開發區域;此外,國家、省、市三級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以及武漢市生態保護區為禁止開發區域,分布于上述三類功能區內。
武漢市發改委主任吳清介紹,未來一段時間,武漢市的開發強度仍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開發強度即一個區域建設空間(城鎮建設、交通設施等建設用地空間)占區域總面積的比例,《規劃》提出,武漢市2020年全市開發強度控制在23.6%以內,這一數據去年為21.06%,離國際公認的30%警戒線尚有距離。
主城功能優化開發區域
推動產業結構轉變建設金融商貿中心
主城功能優化開發區域是武漢市人口和經濟密集區,主要是一些中心城區最為核心的區域,以2010年的數據為例,該區域面積占武漢全市國土面積比例不足0.2%,但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例超過了8%。
這一區域內的目標定位為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轉變,是提升武漢城市競爭力的“極核區”,建設以知識密集型產業、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為主的金融商貿中心,并出臺政策引導不符合定位的產業向外轉移。
值得一提的是,承載武漢市早期商業發展史并成為小商品經濟代表的漢正街就處于這一區域內,經過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漢正街將有望再度成為武漢現代化商業的新地標。
此外,目標到2020年,該區域人口控制在全市常住人口的7%以內,通過發展公交系統、提升路網密度,實現“無擁擠的集中”的目標。
城鎮化重點開發區域
明確產業導向推進新型工業發展
城鎮化重點開發區域是武漢市經濟基礎較好,環境承載力較強的區域,涉及武漢市13個行政區以及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化學工業區,一百數十個的街鄉鎮級行政單元。以2010年數據為例,這一區域面積占武漢市國土面積比例超57%,人口占比超82%。
未來,這一區域仍是武漢市產業、人口的主要聚集區,目標定位到2020年,常住人口占全市比例達84%。
在產業方面,完善產業目錄,明確鼓勵、限制和禁止的產業導向,嚴格項目準入制度,推進新型工業發展,包括“大光谷、大車都、大臨空、大臨港”四大工業板塊建設;實施服務業升級計劃,培育一批龍頭企業,打造服務業集群。
在人口方面,鼓勵農業轉移人口遷入城區定居,更多地吸納生態涵養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轉移出來的人口,并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措施,引導人口均衡分布,避免向舊城區過度集中。
生態涵養限制開發區域
引導人口向外轉移實行環境準入制度
生態涵養限制開發區域是武漢市國土面積中僅次于城鎮化重點開發區域的區域,這一區域內主要涉及武漢市各新城區以及洪山區和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以2010年數據為例,面積占全市比超42%,但人口相對稀少,占全市比僅為9.33%。
根據《規劃》,這一區域主要功能是保證農產品的供給以及保障城市生態安全,因此,將進一步引導人口向外轉移,至2020年,控制在全市常住人口的9%以內。
在限制開發區域內,重點任務分為都市農業發展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前者主要以提供農產品為主,優化土地利用模式以發展集約農業、生態農業、現代農業;后者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主要是通過植樹育林、水污染治理等手段保持水土、涵養水源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
同時,限制開發區域還將實行環境準入制度,制定不同的產業環境準入標準,并將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按照區域總量控制要求發放排污許可證,實行持證排污,并通過治理手段實現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和環境質量狀況達標。
在上述三類主體功能區外,國家、省、市三級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為禁止開發區域,分布于優化開發區域、城鎮化重點開發區域、生態涵養限制開發區域內。這些禁止開發的區域占武漢市國土面積比約為27%,這些區域內將實施積極的人口退出政策,通過加強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勞動力跨區域轉移就業的能力。
此外,對禁止開發區域內不符合規定的項目限期遷出,并依法關閉污染物排放企業,確保污染物的“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