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打造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的武漢,在國際機構眼中城市競爭力如何?昨日,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普華永道正式落戶武漢,并首次發布《機遇之城》報告。該報告選取了中國除北京、上海以外的15個城市,評估其城市競爭力、影響力和潛力,武漢總體排名第四,僅次于廣州、深圳和南京。

武漢領銜第二梯隊
普華永道從2007年開始發布相關報告,本次推出的《機遇之城》所涵蓋的15個城市是天津、沈陽、大連、南京、杭州、廈門、青島、鄭州、武漢、廣州、深圳、南寧、重慶、西安、烏魯木齊,東部9個、中西部6個。
本次研究設置了10個維度,包括智力資本與創新、區域門戶城市、技術成熟度、健康安全與治安、交通與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與自然環境、人口結構和宜居性、經濟影響力、宜商環境、成本等,總變量為60個。分類打分,最后匯總排名。
總積分最高的是深圳,位居其后的是廣州和南京。在武漢、天津、杭州、廈門、沈陽和西安6個城市構成的第二梯隊中,武漢位居首位,各項指標發展均衡,有8個維度名列前六,說明武漢綜合實力很強。
多個指標排名靠前
在“健康、安全與治安”方面,武漢綜合排名第一。報告顯示,武漢醫療體系服務水平在15個城市中排名第二,僅次于廣州。
武漢的宜商環境位列第3,僅次于深圳和廣州。在創業便利性上,也排名第三,上市公司數量和資本市場參與數量排名也比較靠前,說明企業落戶武漢的意愿較強。
旅客周轉量包含了鐵路、公路和水路的旅客運送數量,武漢排名第二,僅次于廣州。此外,武漢的政府行政透明度和會展業綜合指數均位居第三。
不過,武漢也有明顯的弱項:養老服務設施相對不足,城市養老服務水平有待提高;武漢的對外貿易往來排名倒數第5,這表明城市對外開放程度不強;武漢的自然災害風險、綠化面積、空氣質量等均位居15座城市的中下游。
專家解讀
武漢迎來黃金機遇期
對于這一報告,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認為,無論是從經濟總量還是從發展機遇上看,此報告基本反映了武漢在全國城市中的競爭力位次和發展趨勢。
他認為,武漢近兩年迎來黃金機遇期,發展勢頭很好,前不久出臺的《長江經濟帶發展指導意見》,29處提到武漢。不過,武漢的短板也很明顯,尤其是經濟外向度不夠,需要加快補齊短板,迎頭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