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受科技公司“教育”的影響,全球的車展和電子科技展都有點跑偏。車展熱衷于展示技術,有點像電子展;而電子展則熱衷于搭乘汽車平臺,有時更像是車展。
電動化前夜
不過,每年3月開始的日內瓦車展,仍然堅持老本行。在五大車展中,日內瓦車展也許最“本分”。這不意味著日內瓦對未來毫無野心,車企仍然透過窗口,努力向媒體和輿論表達自己對未來汽車的理解。這個未來,是非常短期的,也許是今年夏天。
自動駕駛和新能源(特別是電動),雖然分別引領兩個不同層面的技術發展,但它們具備結合在一起的親和力。這多少拜電動車創業企業和IT公司在自動駕駛技術上不遺余力的發展所賜。
而傳統車企可能有點委屈,他們對于這兩種技術同樣投資巨大,但公眾只記得科技公司做過什么。好萊塢的科幻電影植入并不能拯救傳統車企,因為他們仍以平庸的面目出現,缺乏想象力,觀眾的注意力全在未植入的科技環節。
而且,車企擁有大量傳統業務,導致他們更傾向于循序漸進地引入新技術,從而讓以往技術積累兌換盡可能多的利潤。而創業企業沒有類似的包袱。
在傳統車企仍然占優的本屆日內瓦車展上,可以清楚地看出,電動車技術已經甩開自動駕駛,正處于大規模普及的前夜。相比自動駕駛的技術路線不清晰的現狀,本屆日內瓦亮相了眾多電動和混動新能源車型,而且都非常接近量產狀態。
在日內瓦,主流車企們不再熱衷于推新能源概念車型(仍然有一些),因為距離“鍘刀時間”已經所剩無幾了。幾年內,歐洲主要市場進入電動車時代。盡管我們還將經歷不確定的兩者共存時期,但在過渡階段,繼續對傳統燃油發動機技術進行大規模技術投資,已經不再明智了。因此,可以預料,我們很快就會面臨燃油車的“大停滯”時期。
當超豪、性能車、小眾車和“平民豪華車”開始認真準備新能源的量產車型的時候,電動化時代已經來臨。當然,超跑仍暫時留在“舊時代”。本屆車展推出的蘭博堅尼純電動超跑擁有蝙蝠車造型,居然要到2040年才上市。
豪車配混動:貴婦的帽子
不過,眼下性能車和超豪車,選擇純電動有點困難。即便客戶將其作為城內通勤車,在目前的能量密度下,廠商也不想冒險犧牲客戶的體驗。他們通常的選擇是混動。
坐看保時捷在SUV產品線上大賺特賺很多年,賓利終于著手增加SUV產品線厚度。在日內瓦亮相的是添越插電式混動版,賓利由此嘗試使用非傳統動力。盡管添越與卡宴的產品定位與目標客戶天差地別,混動添越和卡宴S E-Hybrid采用的卻是同款動力組合——2.9TV6雙渦輪增壓發動機與136匹馬力的電動機。顯然,這是一款輕混,保時捷在純電動模式下續航40公里。而添越車身更重,續航更短,卻非要插電,令人大惑不解。只能理解為賓利在費盡心思規避普銳斯強大而全面的混動專利。
40公里續航目的是節油。對于一款超豪SUV來說,就像貴婦頭上釘著的帽子。明明裝飾意義大于實際用途,卻非要擺在顯眼的位置。
有類似想法的還有奔馳,AMG系列作為性能車代表,也開發了混動版AMG GT(四門版),4.0升雙渦輪增壓V8發動機和電動機,動力和加速性能仍舊令人望而生畏,而電動機對動力提升不多。對于運動為第一要旨的AMG,混動版只能作為應景式的政治正確而存在。
電池革命?一切還早
出人意料的是,捷豹帶來了量產版純電動SUV I-PACE,并已開始接受預訂。I-PACE在全新的eDM電動平臺上制造,雙電機,續航400公里,支持快速充電。捷豹著重吹噓了它在北極等極端天氣條件下的車輛表現,以打消客戶對鋰電池低溫性能的擔心。
對電池包進行整體保溫并不難做到,但同樣結構,如何在炎熱天氣下解決散熱問題?特斯拉一直以BMS(電池管理)技術而自豪。而捷豹不會采用18650電池及其后續21700電池方案,電池散熱挑戰較小,寒區性能就成了照顧重點。捷豹第一次拿出純電車,BMS使用OEM供應商的成熟方案可能性較大。
整體研發實力更強的戴姆勒,帶來了整個EQ系列電動產品。同樣是量產版的EQC(類似GLC),基于MEA平臺打造,續航達到500公里(堆了更多的電池)。有意思的是,EQC同樣對北極路試濃墨重彩地渲染,該車型將在2019年北京奔馳量產。
類似的還有奧迪E-tron Quattro和寶馬的iX3,這些車型是直接競爭對手,他們的方案也大同小異。對于市場定位相同的產品,當前電池技術水準,正在迫使所有廠商走相同的路徑。將就電池,成為設計的核心。我們可以想見,全球整車設計師都在問候電池基礎研發公司老板的全家。
自動駕駛:夢境邊緣
和自動駕駛技術忽悠水平高超的CES展相比,日內瓦的參展商對自動駕駛技術的調門低了很多,這可能和科技公司沒有唱主角有關。
大眾趁機抓住亮相機會。大眾每次都在日內瓦車展開幕前先來個“大眾之夜”,明顯是搶戲行為。作為唯一在日內瓦之前宣布企業中長期戰略的一線車企,大眾宣布投資340億歐元,相當于拿出2017年凈利潤的2倍,轉型移動出行公司。上一個這么做的是福特,但此舉引發了公司管理層和董事會的分歧和震蕩。
作為戰略支持,大眾拿出了Sedric School Bus Concept(概念版校車),該車看上去更像摩天輪轎廂的放大版。大眾稱其具備L5級自動駕駛水準,并即將量產。
除了校車,大眾還推出I.D.系列概念車,日內瓦亮相的是其中的第四輛,也是旗艦車型,據說也是L5級自動駕駛技術+雙電技術。
如果這是真的,將代表大眾驚人的成就。現在V2V和V2I技術尚處于發展中,無論高速移動網絡,還是云平臺都尚未成熟。唯一準備好了的是高精度數字地圖,大眾已經和戴姆勒、寶馬一樣,與Here公司保持密切合作。但L5級自動駕駛非常依賴“數字城市”的基礎設施,可惜,我們連數字城市應該是什么樣的,都莫衷一是。即便該校車能用(固定路線),也必須在使用上加以眾多限制條件。
考慮到DMV(加州機動車管理局)提供的過去12個月在加州測試車隊的“脫離”(即自動駕駛測試中,必須由人工介入駕駛的情況)數據,96%的數據屬于Waymo和通用,前者每一萬公里“脫離”次數只有1.1次,表現最優秀。而通用每一萬公里脫離5次。而奔馳有些慘淡,一共只有3輛車,跑了1087英里,脫離842次。而大眾數據為零,即沒有在加州進行公開測試。
如果大眾的自動駕駛水準類似奔馳,那么所謂L5級完全是癡人說夢。即便強大如Waymo,也只是在亞利桑那州打算部署L4級出租車而已,仍是變相路測,不是真的商用化。因此,對大眾宣稱的L5級自動駕駛技術,不必認真。
日內瓦車展之于汽車界,也許相當于米蘭時裝周(而非巴黎時裝周)之于時裝界。最大的參考價值在于對今年流行趨勢的把握,至于“出行革命“級別的技術,日內瓦小心翼翼地敬而遠之,這也使日內瓦成為最為務實的車展。對即將出手的消費者而言,不致于陷入困惑或者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因為任何理智的消費者不會購買令自己困惑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