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提出力爭經過10年持續努力,邁入世界汽車強國行列。這個規劃的核心要義就是要做大做強中國品牌汽車,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路線上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突破口,引領整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相比1994年版汽車工業產業政策 、2004年版汽車產業發展政策、2009年版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長期發展規劃站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起點上,更高屋建瓴,更戰略前瞻,從全價值鏈角度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汽車產銷突破2800萬輛,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自主品牌汽車銷量占比50%左右,但是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自主品牌車企實力亟待提升。縱觀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核心目標在于戰略指引中國品牌快速彌補技術、品牌、國際化等戰略短板,搶抓互聯網+帶來的新技術、新業態產業變革機遇,做強做優,打造世界一流品牌。
打造一流自主的品牌
自2009年至今,我國汽車產銷量已經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更是突破2800萬輛。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預測,未來10年,我國汽車市場將保持適度穩定增長。到2020年,我國汽車生產將達到3000萬輛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車生產200萬輛;到2025年,我國汽車生產將達到3500萬輛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車生產700萬輛。不過,打造一流自主品牌才是實現中國汽車產業中長期規劃的根基。
《規劃》明確提出,中國品牌汽車要全面發展,要在產品品質、品牌認可度、產品美譽度及國際影響力上均要有所提升,形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品牌。同時,中國汽車品牌更要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
在品牌和銷量均躋身世界前列之后,中國品牌汽車的國際發展能力也要明顯提升。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形成從技術到資本、營銷、品牌等多元化、深層次的合作模式,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顯著提升。中國品牌汽車不僅要逐步實現向發達國家出口,而且在全球的影響力還要進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要求車企加快“走出去”步伐,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在這個契機下,自主品牌將加速與國外企業正面競爭的節奏。“到2020年,中國品牌汽車海外市場影響力明顯提高,實現向發達國家市場批量出口;到2025年,中國品牌汽車國際市場占有率大幅提高,實現全球化發展布局。”《規劃》中提出。
自主品牌存在三大痛點
《規劃》中對新能源、智能網聯、零部件、品牌國際化、車輛智能化技術、燃油消耗等六方面,提出了具體細化目標。這些也正是目前我國汽車行業存在的門檻,需要車企去突破。基本指向三大痛點:技術、品牌和海外化。
首先是攻克核心技術短板,《規劃》著重強調中國品牌整車創新能力的增強,要求在動力系統、高效傳動系統、汽車電子等節能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核心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為了支撐中國品牌技術系統提升,《規劃》也要求零部件產業同步提升,形成從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產業體系。
其次是打造高溢價、具有國際影響的中國品牌。眾所周知,中國品牌目前還主要集中在5萬-15萬元的中低端品牌溢價區間,20萬元以上的價格區間仍牢牢被跨國汽車品牌把控。所以,《規劃》明確提出要形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品牌。
此外,與技術研發、品牌溢價能力緊密關聯的國際化,也是當前中國品牌發展的一大軟肋。《規劃》也給予了高度關注,要求中國品牌不是簡單地實現整車出口和銷售,而是要系統化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
雖然去年我國汽車產銷量突破2800萬輛,其中,中國品牌汽車超過1400萬輛,市場認可度大幅提升,并且自主汽車品牌經過將近30年的發展,在經驗技術上也有一定積累,但核心技術、創新技術與一流汽車品牌還相差甚遠,自主品牌車企則一直沒有放棄努力,前不久長安汽車兩江基地新工廠正式投產,技術媲美世界一流品牌;吉利也推出領克高端品牌,采用與沃爾沃共同研發平臺;長城則推出全新高端品牌WEY的首款車型,在品質、技術、做工上得到一致好評。
新能源和智能網聯突破
《規劃》的階段性終極目標就是要做大做強中國品牌汽車,與歐美列強海外競技,才是真正的汽車強國。把握新技術、新業態戰略機遇,推動自主品牌彎道超車,是中國汽車品牌未來競爭主要集中的方面。因為探究包括汽車在內的所有產業發展本質和歷程,每一輪技術驅動的產業變革,都是追趕者彎道超車的最好時機。
作為突破口之一的新能源汽車,目前已經取得不俗成績。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均超過50萬輛,成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產銷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布局更是遠遠早于合資品牌,目前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10的車企中,基本上都是自主品牌。
按照《規劃》,到2020年,新車平均油耗乘用車降到5.0升/百公里;到2025年,新車平均油耗乘用車降到4.0升/百公里。2018年之后,新能源汽車積分制度將逐步替代補貼制度,油耗超標的車企很有可能向達標的車企購買積分。目前大多主流合資品牌的新能源汽車銷量非常低,以廣汽集團為例,去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僅3665輛,還達不到新能源汽車的積分比例要求。因此,合資品牌有可能向比亞迪、吉利等購買積分。
突破口之二在于智能網聯汽車。在智能網聯汽車方面,《規劃》提出,到2020年,汽車DA(駕駛輔助)、PA(部分自動駕駛)、CA(有條件自動駕駛)系統新車裝配率超過50%,網聯式駕駛輔助系統裝配率達到10%;到2025年,汽車DA、PA、CA新車裝配率達80%,完全自動駕駛汽車也開始進入市場。
毫無疑問的是,汽車智能網聯是未來汽車產業重要發展潮流之一。目前,眾多國內車企紛紛布局智能網聯汽車,其他國家都在加速布局自動駕駛領域,而且除了傳統汽車企業外,BAT、Google、Apple、英特爾等科技巨頭也在加大力度進行布局。
各方熱議《規劃》
放開股比限制刺激中企
《規劃》提出,“完善內外資投資管理制度,有序放開合資企業股比限制”,這是自1994年《汽車工業產業政策》中對合資股比設置限制后,我國首次提及將對此放開,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主要與中美之間的投資協定談判有關,在始于2008年的中美投資協定(BIT)談判中,合資股比被作為重要談判內容;到2016年舉行的G20杭州峰會上,中美雙方確認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取得重大成果。此次《規劃》提出的“有序放開”,或對大部分合資企業的中方帶來壓力:政府已經說要逐步放開了,這就要求咱們盡快把自主品牌干起來。另外,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瓶頸之一就是國內新能源汽車技術線路的過分僵化,比如說,近日發生的蟹島事件,89輛新能源客車被柳絮點燃。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
可以加快汽車后市場及服務業發展
換電站的網絡化實際上是換電站與信息化融合的產物,主要指的是所有換電站點都必須進入公共服務平臺。因為未來的新能源汽車不可能每個省都是獨立的充電網絡為新能源汽車服務(尤其是在換電模式下),駕駛者也不可能跨一個省就換一張充電卡,所以是一個信息化的網絡將全國的充電站點互聯互通起來,這是新能源汽車與智能制造另外一個方面的結合。有了這樣一個互聯互通的電動汽車充電運營平臺,這樣可以消解駕駛者在國內駕駛新能源汽車的里程憂慮。因為現在消費者使用新能源汽車的最大顧慮還是在里程不足以及無法及時充電的問題上。后續的增值服務,現在還不能很好地作出預計,但是我相信增值服務也需要在一個統一公共平臺上來實現。《規劃》的要求是,提高公共服務領域新能源汽車使用比例,擴大私人領域新能源汽車應用規模,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充電網絡體系。
——航天科技集團第九研究院第十六所第七研究室主任 林洪怡
整個汽車制造生態正在重塑之中
據統計,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占到了全球的20%,是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但是,大而不強。主要體現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質量問題突出;以往主要依靠自有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式發展難以為繼;落后產能過剩,而且這種過剩不斷發生,先進產能不足,導致結構失衡。同時,資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現在我們的能耗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產業的國際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的經營能力不足,而《規劃》就旨在落實建設制造強國的戰略部署,推動汽車強國建設,整個汽車制造生態正在重塑之中。
——南京金龍董事長黃宏生
相關概念股票格外受關注
《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出爐,導致股市中的相關概念股這幾天也是蠢蠢欲動,終端市場變化帶來的行業景氣度變化非常明顯,例如創新能力強、技術儲備完善,具有品牌向上能力的一線自主整車企業,吉利汽車、廣汽集團、長城汽車、長安汽車、北汽等的新產品發布,就給整車企業以及零部件企業、汽車行業中工程機械相關標的帶來了機會。并且,國產汽車工業的崛起將拉動產業鏈的優秀本土零部件供應商,例如利潤核心零部件供應商萬里揚、寧波高發,其他零部件領域細分龍頭如福耀玻璃、拓普集團、精鍛科技等。此外,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大力發展電子化,智能化產品力持續上行的上汽集團同樣值得繼續關注。
——證券分析人士
對自主和合資都是機會
這次出臺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與一直以來國家對汽車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要求相一致,也是對《中國制造2025》的細化和補充。《規劃》提出的基本原則與目標指向,也與行業多年的市場實踐相契合,與我們一直所說的汽車行業“新四化”發展方向完全對應。在這一規劃的指導下,我們相信行業政策將更有利于行業發展,而一個技術更先進、配套更齊全、綠色發展水平更高、國際競爭力更強的產業,一定是更健康的產業,將為所有其生態中的參與者,無論是自主品牌還是合資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會。《規劃》提出完善內外資投資管理制度,有序放開合資企業股比限制。我們相信這是一個更自信、讓行業更靠近市場化的積極信號。
——上汽通用相關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