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周傳峰 劉傳東
3月4日,湖北宜都正國民俗博物館正式向宜都市人民政府無償捐贈2萬余件(套)民間民俗類藏品。這批承載著厚重歷史與地域文化的民俗文化藏品將入藏宜都市博物館,為地方文化傳承與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
宜都正國民俗博物館
正國民俗博物館坐落于宜都市陸城街道紅春社區民俗文化村,由社區原黨支部書記劉正國自籌資金建成,是湖北省目前規模最大的民辦博物館。
步入館內的展陳空間,從乾隆千工床到明代晚期瓷器“百鳥朝鳳”,從宜都文化名人楊守敬文房盒到名家魏洪泰“孔雀開屏”根雕作品……各類藏品串起了一段特色文化密碼。
館內除了設有民俗文化精品展,還有紅色記憶展、紅色藏品展等特色展區。“這些藏品是我畢生心血,只有交給政府才能確保它們被保護傳承,讓后人銘記先輩智慧。”劉正國表示。
2005年,時任紅春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的劉正國,為解決大規模征地拆遷后居民長遠發展問題,帶隊赴成都、重慶考察文旅項目。
當看到當地博物館將蜀繡、川劇臉譜等文化遺產轉化為旅游吸引力時,他深受觸動,腦海中萌生了“以文化留住鄉愁,用記憶激活經濟”建設民俗文化村的構想。
藏品捐贈簽約儀式
經過深入調研與申報獲批,民俗文化村建設正式啟動,而民俗博物館作為其中的文化核心也應運誕生。隨后,劉正國傾盡積蓄,十余年來輾轉全國征集各類民間民俗藏品,最終建成占地4467平方米的博物館,館藏民間民俗類藏品最多達30005件(套),并于2010年正式開放,年接待游客超萬人次。
“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獨特的故事。”在捐贈儀式現場,劉正國撫摸著展柜里的一套清代桌椅,這位72歲的民間文化守護者緩緩講述起它們的來之不易。
捐贈儀式現場
此前,劉正國已陸續向宜都胡敵烈士紀念館、賀炳炎上將生平事跡陳列館等地捐贈各類民俗藏品千余件(套)。“年事已高難以繼續守護,但藏品絕不能流入市場。”劉正國說,要讓它們在更大、更多的平臺上滋養更多群眾。
宜都市博物館館長張運紅表示,將策劃專題展覽活化利用這批藏品,使其成為文化強市建設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