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道街戈甲營社區居民規劃師朱本華、韓可敏(右)經常走街串巷進行實地走訪商量規劃方案 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攝
“這次社區的‘微規劃’充分吸收了我們的意見,大家都很期盼能在戈甲營重現記憶里的武昌古城風貌。”從出生就住在糧道街戈甲營社區的60歲居民韓可敏,去年5月受聘武昌區的“社區規劃師”,7月31日,他和規劃團隊一起再次走街串巷,就初步規劃實施征求居民意見。
過去的城市改造,多由政府單一主體實施、缺乏居民參與,局限于小區基礎設施改善。政府買了單,居民卻不買賬。2017年起,武昌區聯合武漢市規劃局、武昌區規劃局在南湖街、中華路街、水果湖街、糧道街啟動8個社區的“微規劃”試點工作,轉向探索城市“靜區”、存量空間的規劃改造。
武昌區規劃局局長祝瑩解釋,社區怎么規劃,居民說了算;改造過程,居民監督;后期管理,居民自發參與。
獲得感:規劃以居民為本,還原兒時青石板老街
韓可敏的祖父母1954年購買位于戈甲營社區崇真堂對面的一棟兩層房屋,他和妻兒居住至今。小時候盛夏夜間,每家每戶門前都會擺上竹床,大家談天說地,其樂融融。上世紀90年代開始,周圍高樓拔地而起,不少老街坊陸續搬離,“基礎設施差,用水、電、氣都不如外面的高樓方便。”戈甲營的歷史故事可追溯到明清時期,韓可敏說,若不是因為歷史積淀,這里已然和城中村沒有區別。
去年5月,武昌區規劃局組織武漢輕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專業規劃團隊到戈甲營社區召開微規劃座談會,韓可敏第一次接觸了社區規劃的概念。專業團隊每周三到社區“坐班”,和社區規劃師一起探討規劃方案、搜集居民意見。
去年8月,規劃團隊在如何還原老城街景風貌時遇到瓶頸。“清代時,戈甲營是存放兵器的重地,也因此得名。從前這里的青石板路上,留下了運送武器的木車轱轆碾壓的痕跡。”韓可敏和其他社區規劃師提出建議:還原從前戈甲營特有的青石板路,這是戈甲營地名和歷史的象征。大家在社區找到了部分殘缺青石板,社區規劃師一起回憶繪制了兒時記憶中青石板鋪設的樣子,這一建議被規劃團隊采納。
據統計,武昌區目前培養了200余名社區規劃師。在南湖街3個社區,社區規劃師針對小區基礎設施老化等情況提出重新規劃停車場、增設健身設施等建議,幫助規劃團隊形成了40個項目包;在中華路街3個社區,社區規劃師提出既升級基礎設施又將古城文化和紅色文化同步融入社區改造的建議,和規劃團隊形成了“居民生活改善+社區文化提升”的整體方案。
參與感:提建議搞監理,都來為社區改造出把力
南湖街有華錦、寧松、寶安三個社區參與“微規劃”試點,目前確定的40個改造項目包已陸續開始施工,部分項目在近期就可投入使用。
55歲的社區規劃師袁臘梅在南湖街華錦花園居住近10年,退休前是武漢一家建筑公司的建筑師。在施工工程中,袁臘梅發揮特長參與“監理”工程。“前期專家團隊,不僅教授規劃知識,同時也給居民進行監理知識普及。”袁臘梅說,不同的社區規劃師負責不同項目的監理,每個項目包由社區規劃師與施工方相關負責人全面對接,并邀請設計團隊規劃師參與。社區規劃師每天在小區巡邏,對施工質量與進度進行監督,及時反映居民意見。
中華路街50歲居民婁長和從事園林綠化工作,他提出了10余條關于社區綠化、打造口袋公園的建議被采納。施工過程中,婁長和利用周末空閑到社區周圍轉悠,針對具體點位提出意見,確保改造到位。
武昌區旨在通過此舉延續“微規劃”的可持續性,繼續培養居民自主治理社區的意識。讓居民成為社區改造的主體,自覺愛護改造成果。
歸屬感:自己規劃的社區,志愿服務義不容辭
“社區根據居民的意見進行了改造,小區環境好多了,我們參與管理義不容辭。”水果湖街張家灣小區的居民李國英,自愿參加了今年5月小區成立的“幸福益家”志愿者服務隊。
去年,張家灣小區進行“微規劃”,已完成了立面整治、平面改造和安防升級3項社區改造項目。張家灣小區是由街道物業公司管理的老舊居民區,為配合物業人員讓新建成的項目發揮出最大作用,前期參與規劃和改造的居民帶頭自發成立了“幸福益家”志愿者服務隊,輔助進行日常巡邏、設施維護等工作。
各社區改造項目完成后,武昌區將依托現有的居民規劃師隊伍,評估其職業和興趣愛好,將他們細分為物業師、園藝師、調解師等,培養一批懂規劃、懂改造、會管理、愛社區的居民組織。
武昌區委主要負責人表示,武昌區推行“微規劃、微改造、微治理”在全省是第一家,是要引導政府有限的資金投入,去解決百姓生活中最急、最怨的事情。以此為契機,搭建居民參與社區規劃、改造和管理的平臺,培養有現代公民意識的居民組織,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真正讓居民成為社區規劃的直接受益者。
長江日報記者張延 葉子蘭 通訊員寧波 陶玉梅 黃聰俐 劉弘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