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市黨代表、武漢地鐵集團董事長周少東表示,目前,我市已將地鐵19號線、20號線列入軌道交通第四輪建設規劃中,該規劃已上報國家發改委。這兩條線路將采取中低速磁懸浮技術建設,在我市尚屬首次,其速度能達到140至150公里/小時,比目前的地鐵快1倍。
待審批的地鐵19號線從光谷五路出發,經過花山達到武漢火車站;待審批的20號線則從武漢火車站跨越長江天塹,直達武漢天河機場。
相比傳統地鐵依靠電力為動力,磁懸浮地鐵速度快、投資省、建設周期短,規劃布局靈活,技術難度大。“規劃建設這兩條線路是我們超前布局發展新興產業的一種探索,可助力武漢市超前布局磁懸浮相關產業,協力全國優秀企業打造國際一流的磁懸浮企業。”
上述這兩條線路通過的區域距中心城區相對較遠,周少東表示,未來線路上的車站距離將適當拉長,打造出一條城市快線。
他還透露,目前我市還在研究地鐵17號線的建設規劃,還未形成最終方案。按照初步設想,這條線路也將采取磁懸浮技術。線路從天河機場出發,經過規劃在蔡甸建設的新漢陽火車站,再穿越長江后回到光谷五路,從而使得17號線、19號線和20號線相扣成環,在我市外圍形成一個磁懸浮環線,實現幾大交通樞紐快速相通。
周少東表示,武漢要加快建設世界級地鐵城市,為我市軌道交通發展指明了方向。根據我市軌道交通發展規劃,到2020年,全市將擁有約400公里地鐵線路。而第四輪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實施完成后,我市將有700多公里地鐵線路,這將極大緩解城市地面交通壓力,并實現新城區全覆蓋。根據預測,屆時武漢地鐵客流量將達到959萬乘次/日,全市約656萬人只需走800米就可以看到一座地鐵站,地鐵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超過50%。
去年底,雄楚大道BRT快速公交、光谷的有軌電車開通,加上武漢已有的常規公交、無軌電車、地鐵、城鐵、輪渡、公共自行車等,武漢城市公共交通工具達8種,加上規劃中的磁懸浮,基本囊括了國內所有公共交通方式。
鏈接>>>
武漢地鐵有望“走出去”
周少東表示,我市有關部門還在積極謀劃武漢大都市區軌道交通規劃,加強與鄂州、仙桃等城市的溝通,做好武漢地鐵“走出去”以及和周邊城市的銜接工作。
周少東表示,武漢地鐵希望通過葛店線等一批地鐵線路,將武漢地鐵延伸至周邊地區,幫助周邊城市建設軌道交通,推動武漢大都市區的深入發展。
“這些措施都能夠鞏固武漢交通樞紐的地位。我們希望市內線路加密、地鐵向外延伸等措施綜合發力,將機場、高鐵、城鐵、地鐵和航運等緊密銜接,讓周邊地市與武漢更好融合。站在這個角度看,未來武漢規劃1000公里地鐵線路還有發展空間。”周少東說。(記者張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