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5月23日訊(記者李佳 通訊員武經宣)碳效水平是市場交易的一個重要籌碼。5月23日,記者從“綠色制造零碳未來”綠色轉型發展大會上獲知,武漢正在循著一張綠色制造“藍圖”,“碳”路疾行。
市經信局節能與綜合利用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到2025年,要建立動態的綠色工廠培育庫,培育一批具有武漢產業特色的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示范項目,培育60家國家級綠色工廠、10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
多位專家在采訪中介紹,推進雙碳轉型,是關乎能源安全的必然之舉。以低碳化、數字化、智能化為主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正在到來。在新一輪以低碳化為標志的產業大洗牌中,武漢作為產業重鎮,有望憑借推動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脫穎而出。
去年,聯想集團武漢產業基地獲頒ICT行業首張零碳工廠證書,成為中國ICT行業首個也是唯一經過第三方評價的零碳工廠,還被專家評價“將為我國傳統制造業工廠零碳轉型提供寶貴的參考”。
就在上月,達能選擇在位于武漢的湖北達能工廠向全球宣布,旗下脈動品牌全部工廠實現碳中和。而2022年,湖北達能就已率先成為中國飲料行業碳中和工廠。
湖北達能工廠。(湖北達能提供)
據了解,武漢探索制訂《武漢市制造業綠色診斷工作規程(試行)》,并在23日公布首批中鋼集團武漢安全環保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認武漢華中創新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廣州賽寶認證中心服務有限公司等9家綠色診斷服務商,將為“培育庫”中首批共52家創建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的企業開展免費綠色診斷,找出企業綠色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提出綠色轉型建議方案。
據介紹,市經信局大力擴充“武漢市綠色制造體系創建培育庫”,目前已有來自電子信息、醫藥、機械、汽車、食品、石化等重點行業的72家企業滾動入庫。同時,今年武漢拿出“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專項資金”,進一步擴大資金補貼范圍,加大補貼力度,形成了從診斷到改造到提升到示范全流程的政策體系,未來還將匯聚企業、服務商、金融機構、政府等資源力量,組織綠色技術推介、綠色改造服務供需對接、綠色金融銀企對接等活動,讓更多的企業享受減碳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