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訊(見習記者熊璐 通訊員曾曉) 5月22日,“綠色轉身·廢棄礦山重生之路”沙龍活動在江夏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召開。同期,《武漢市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研究》新書正式發布。此次活動由湖北省城市規劃協會、武漢市規劃協會聯合主辦,武漢市規劃協會秘書長王曉暉主持,武漢市規劃協會會員代表,十堰市、孝感市等相關省市規劃專家參與活動。
“綠色轉身·廢棄礦山重生之路”沙龍暨新書發布儀式活動現場。長江網記者呂詩文 攝
據悉,武漢擁有豐富的山體資源,時至今日仍有446座山體。20世紀國家快速工業化階段,武漢市曾開發利用山體礦產資源大力支持城市的發展與建設。現今,為減少和避免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武漢市域礦山陸續關閉,遺留下不少廢棄礦山。為解決廢棄礦山帶來的生態問題,武漢市近年來積極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治理過程中,治理團隊從以江夏靈山為代表的各類項目中積累、總結出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經驗,并出版專著《武漢市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研究》。本次沙龍暨新書發布儀式便邀請相關專家圍繞江夏區靈山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的成功經驗展開研討。
會上,武漢市測繪研究院博士段夢夢和武漢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博士朱芋靜分別進行了專題分享。段夢夢就測繪院實景三維技術在城市建設與生態修復上的建設與應用進行了講解,并圍繞靈山修復項目,展示了實景三維技術在助力礦山修復上的作用。朱芋靜則向參會嘉賓匯報了武規公司在靈山礦山項目修復中的工作經驗,并介紹了相關專著《武漢市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研究》的主要篇章。
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二級巡視員劉奇志、武漢文化旅游有限集團有限公司外部董事郭剛艷、湖北省城市規劃協會秘書長解孝成、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耿虹、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教授周建偉等多位專家在沙龍上進行了發言交流。
“靈山經驗”值得借鑒
沙龍上,在聽完段夢夢博士對技術的介紹和朱芋靜博士關于靈山修復工作的具體講述后,許多行業專家都表示了對靈山生態修復項目經驗的認可。
段夢夢作專題分享。長江網記者呂詩文 攝
朱芋靜作專題分享。長江網記者呂詩文 攝
據悉,靈山礦區是武漢首例廢棄礦山復墾利用試點,于2019年開展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復墾利用、產業融合等工作。目前,在完成危巖拆除、削坡整形等工程后,靈山項目已全部完工。修復后,靈山礦區地質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土地質量達標,配套設施齊全,依托礦山生態公園景觀開發的靈山生態文化旅游區已于4月正式開業。
谷建國發言。長江網記者呂詩文 攝
圍繞“礦山修復”話題,十堰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谷建國介紹了十堰的地理環境特點,并介紹了城市發展對山體自然造成的歷史問題及十堰市當下的治理進展、應用技術、設計規劃等。谷建國說:“特別有幸參加今天的沙龍,《武漢市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研究》對十堰市山體修復有極大的意義”。
楊曙霞在沙龍上發言。長江網記者呂詩文 攝
孝感市城鄉規劃建筑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楊曙霞表示,通過學習靈山修復的相關經驗、閱讀《武漢市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研究》能獲取維持項目可持續運轉的思路,希望通過靈山修復項目及里面所用到的方法,使其他具體的項目得到啟發。
耿虹。長江網記者呂詩文 攝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耿虹分享到,大自然賦予了人們不同的生活周期,當人們用大自然的礦石、原料創造美好生活的時候,自然走完了一個生命周期。“現在我們再修復它,讓它重新再來一個生命周期,為人類服務,我認為這是我們今天沙龍中最有意義的一個思想”。
用市場化模式讓項目“活”起來
沙龍上,孝感市城鄉規劃建筑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楊曙霞著重分享了參與應城礦山公園項目所收獲的相關經驗。楊曙霞介紹,應城礦山公園在完成礦山生態修復后,后續主要采取了市場化模式進行運作,通過招商的形式整合當地優勢資源。楊曙霞表示,地方開展項目最大的前提是需要有資金的支持,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實現與市場的結合,進而快速推進項目建設,讓項目“活”起來,成為能釋放自己能量的項目。
周建偉在沙龍上發言。長江網記者呂詩文 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教授周建偉也于會上分享了自己在靈山礦區生態修復項目設計上的靈感。周建偉表示,2010年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市考察Butchart Gardens(布查特花園)給予了他很大的感觸,這座歷史性花園由石灰巖采石場改建而成,建設工作花了半個世紀時間,如今每年吸引數十萬游客前來參觀游玩。“我當時在那個地方待了很長時間,思考如何在中國將一個廢棄礦山通過生態修復工作打造成一個漂亮的公園。”經過10余年的探索,中國地質大學礦山環境團隊地境再造生態修復理論研發了20余項先進生態修復技術,在河南、山東、湖北等省打造了多個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服務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
郭剛艷在沙龍上發言。長江網記者呂詩文 攝
武漢文化旅游有限集團有限公司外部董事長郭剛艷表示,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是“兩山”轉化,自然資源變資產的重要路徑。多年來,武漢文旅集團一直致力于“工業創傷”治愈,重現綠水青山文旅價值,不斷探索推動“礦區”變“景區。郭剛艷講道:“江夏靈山礦坑公園給了我們很大啟發……通過一系列的規劃設計和精心建設,將奇山、潭水、森林、花海、礦洞、村灣聯合打造成了“生態農業、文化旅游、鄉村振興”示范區,產生了很好的示范效應”。
規劃要發揮好統籌協調作用
解孝成在沙龍上發言。長江網記者呂詩文 攝
湖北省城市規劃協會秘書長解孝成在沙龍上表示,廢棄礦山治理既是歷史問題,也是現實問題。原來的礦山治理更偏向專項性修復,但現在大家逐漸意識到簡單的單項治理遠遠不夠,“今天邀請到這么多人共同聚焦礦山治理,十分有意義”。
劉奇志在沙龍上發言。長江網記者呂詩文 攝
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二級巡視員劉奇志在聽完參會嘉賓發言后表示:“我們現在的技術和認識其實應該再上一個臺階。”
劉奇志在沙龍中講到,武漢市測繪研究院的實景三維技術讓以往平面的數據都以三維的形式呈現,這表明了現代化系統的不斷發展。劉奇志分享了在江夏八分山和新洲區的項目經歷,通過這兩個實例說明了“礦山重生”過程中,有許多亮點值得挖掘,規劃人員不應僅局限于生態修復本身,還應著眼于探索修復后礦山生態價值的實現路徑。
“我們真正從規劃的角度,站在更高全域來進行合理考量的話,其實能產生很多財富”劉奇志總結道,“我們這個工程絕對不能單干,規劃的統籌協調作用應該好好地把它發揮好”。
“珍愛自然資源,促進城市更新”本場活動合影。長江網記者呂詩文 攝
2023年是武漢城市更新年,此次活動也是武漢市規劃協會為響應武漢城市更新而舉辦的“珍愛自然資源,促進城市更新”系列活動的第二場。解孝成表示,組織這樣的活動是希望有關部門、單位、個人都能夠參與到“珍愛自然資源,促進城市更新”的活動中去,對大自然不要只索取、還要給予。
解孝成說:“城市更新是一個大話題,廢舊礦山的保護利用是一個組成部分,對我們整個城市更新體系的構建也是重要一環,所以我們想從這個項目上也可以得到一些啟發,對武漢市及周邊地區其他類似的區域產生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