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泛川派)代表性傳承人、古琴臺星級講解員劉冰瑩現場演繹古琴曲《流水》。郭敏 攝
長江網訊(記者熊美琪)老師 輕撫琴弦,深沉婉轉的琴聲在教室回蕩,孩子們聚精會神地注視、傾聽著古琴演奏。5月23日,“光影映初心 經典永流傳”古琴臺愛國主義教育進校園活動走進武漢市江岸區鄱陽街小學,學生們在悠揚的古琴聲中,品味伯牙子期的知音情誼。
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聽古琴演奏。長江網記者熊美琪 攝
“古琴減字譜的‘夕’字是指無名指。”“伯牙姓伯不姓俞。”“鐘子期是當樂官的賢人。”……活動中,武昌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泛川派)代表性傳承人、古琴臺星級講解員劉冰瑩現場演繹古琴曲《流水》,帶領學生從識琴譜、聽故事開始,一同領略古琴的魅力,探索其中蘊藏的文化內涵。
學生們積極參與知識問答。郭敏 攝
古琴演奏、古琴臺歷史故事分享、愛國主義教育知識趣味問答、在古琴聲中朗誦詩詞,孩子們在一項項沉浸又充滿互動性的環節中,慢慢加深對古琴、古琴文化和古琴臺的理解與記憶。“老師演奏的古琴非常優美動聽,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四年級(5)班學生李姝璇說,希望學校能夠多多舉辦類似有意思的活動,可以讓自己學到更多知識、感受傳統文化。
童聲詩詞朗誦。郭敏 攝
和李姝璇同班的王詩銘說,他仿佛從古琴聲中感受到了流水時而湍急時而緩慢的樣子,這種有趣的活動不僅充實了校園生活,也讓他學習到了其中的歷史。
“孩子們特別喜歡這次的活動,參與之前就自己做了很多功課,在現場也積極互動,最后呈現的效果也非常好。”鄱陽街小學教學主任詹曉妮說,相比于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古琴臺愛國主義教育進校園活動形式更加豐富、創新,把靜態的古琴臺‘搬’到了校園,學生們既聽了古琴臺的故事,又感受到了古琴的魅力,讓學生們在現代化校園中深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劉冰瑩分享古琴臺歷史故事。郭敏 攝
2016年2月,古琴臺被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此后,古琴臺每年堅持舉辦形式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讓武漢中小學生在寓教于樂中了解祖國燦爛文明,掌握歷史知識,提升愛國情懷。
武漢市工運紀念館管理中心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是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切實將工會平臺、資源、服務下基層的具體舉措,也是創新黨建品牌的一種嘗試,目前已經在漢陽區、硚口區、江岸區展開,覆蓋3所小學的5000余名學生,得到老師學生一致好評。
下一步,武漢市工運紀念館將持續創新開展更多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進校園活動,深入各城區以及小學、初中、高中各階段,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了解知音文化,厚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講好知音故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