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今年5月,大冶特鋼迎來“大冶鋼鐵廠黨支部”成立100周年和建廠110周年的雙重喜慶。
在黨的領導下,百年大冶特鋼爐火生生不息。從中國第一爐電渣鋼到第一根極薄壁高溫合金旋壓管,從第一個飛機用高溫合金渦輪盤,到第一根軋制的飛機大梁(毛坯);從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神舟系列飛船上天、“嫦娥”奔月,再到“天宮一號”發射升空,大冶特鋼均提供了關鍵部件的用鋼。
回首崢嶸歲月,企業發展史背后,隱藏著大冶特鋼屹立百年的“秘訣”。
紅色基因鑄就企業發展“根”與“魂”
《共產黨宣言》《新青年》《工人周刊》……在中信泰富特鋼黨史館的玻璃櫥窗里,一本本泛黃的線裝書整齊擺放成行。在絡繹不絕的參觀者面前,它們試圖講述著那個時代留下來的紅色故事。
10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黨的革命先驅開始四處奔走呼號,在東楚大地上傳播起進步思想。
1921年秋,受惲代英、林育南發起組織的革命團體“共存社”委派,林育英化名李福生,以漢陽鋼鐵廠翻砂工人的身份,來到大冶鋼鐵廠(大冶特鋼前身),傳播革命火種。在他的影響下,覺醒的工人在這里建立了60余人的學習小組。
“《共產黨宣言》《新青年》《工人周刊》等刊物,正是林育英當時用來傳播革命思想的書籍。”大冶特殊鋼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蔣喬表示,在學習中,工人們受到了教育和啟發,開闊了視野,提高了覺悟,解開了思想上長期未解開的疑團,看到了希望,堅定了革命信念。
1922年2月,林育英加入中國共產黨后被委派做黃石港石灰窯的黨代表。在他的領導和教育培養下,大冶鋼鐵廠工人仇國升、劉敢生、林家慶等于同年3月12日第一批加入中國共產黨,并組建了黃石地區第一個黨的“基本組織”——中國共產黨大冶鋼廠組。
自黨在大冶鋼鐵廠建立第一個黨組織后,上級黨組織以大冶鋼鐵廠為基地,進一步把黨員的發展工作推向周邊工礦,鄂東南地區的革命烈火呈現燎原之勢。大冶鋼鐵廠一時間成了鄂東南地區當時的革命運動中心,各地區、各方面黨的組織紛紛建立,形成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高潮,奠定了中國特鋼強大的紅色基因。
黨組織的成立既在中國“鋼鐵搖籃”播下了革命火種,又鑄就了百年企業發展的“根”與“魂”。“紅色成為我們企業最亮的底色。”在中信泰富特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錢剛看來,一部企業百年發展史,就是一部加強黨的建設的歷史。“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堅持聽黨話、跟黨走,幾代特鋼人立足于這片熱土不懈奮斗,作出了極不平凡的貢獻。”
傳承為國擔當的“紅色工匠精神”
紅色基因只有在代代相傳中才能煥發光芒,價值坐標只有牢牢錨定才不會迷失方向。從此,紅色基因蘊藏、凝聚在一代又一代大冶特鋼人的血脈中,不斷傳承、發揚和升華。
新中國成立初百廢待興,黨中央作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決策,開啟了中國現代鋼鐵工業發展的新紀元。
“一五”時期,大冶鋼廠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開始了新中國第一個特殊鋼廠的建設。1953年、1958年毛澤東兩次視察大冶鋼廠,留下了“辦大辦好”的重托。
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冶鋼開始生產特殊鋼,開發出國家急需的“超低碳不銹鋼”,在世界上首次運用軋制辦法生產出不對稱飛機大梁毛坯;在自制設備上成功軋制高溫合金旋壓管,為“東方紅一號”提供發動機關鍵部件用材料……
20世紀70年代,冶鋼生產的耐高溫大口徑超薄無縫鋼管,為中國衛星的發射立下了汗馬功勞,還以獨特工藝生產出汽車用“單面雙槽彈簧扁鋼”。
20世紀80年代,冶鋼率先在國內建成第一條完整的軸承鋼生產線,年產量達到15萬噸,成為中國最大的軸承鋼生產基地。共獲得“國字頭”質量獎三個,其中包括G20滲碳軸承鋼和GCr15高碳鉻軸承鋼兩個金質獎和單面雙槽彈簧扁鋼銀質獎,還有16個部優產品和15個省優產品。
從“鋼鐵搖籃”到“特鋼領袖”,究竟是什么推動了大冶特鋼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問題的背后,蘊藏的是大冶特鋼人為國擔當、精益求精的“紅色工匠精神”。
在大冶鋼廠煉鋼車間,走出了曾享譽全國冶金戰線的“獨腳鐵人”繆國勝。為了給國家多煉鋼,他和工友們一起,發揚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改造了幾座電爐爐殼,在電耗不增加、冶煉時間不延長的條件下,使每座電爐的生產能力比過去提高了一倍以上。從1960年到1980年,繆國勝連續3次被評為湖北省勞動模范,多次被選為黨代表出席全國冶金工業學大慶會議,獲得“全國冶金戰線學大慶標兵”稱號。
在大冶鋼廠冶煉爐旁,走出了新中國第一個“三八”女子煉鋼班。煉鋼班自組建以來,煉出了60多種特殊優質鋼,多次被評為省、市先進集體,兩次受到全國婦聯表彰,被命名為全國“三八紅旗”集體。
從種下紅色基因的那一刻起,在黨組織的引領下,一代代大冶特鋼“紅色工匠”傳承實業報國、建設鋼鐵強國的情懷擔當,用執著和堅守寫就奮進答卷,為企業發展壯大提供了不竭動力。
“把黨員培養成骨干,把骨干發展為黨員。”大冶特殊鋼有限公司黨委工作部部長李旭說,大冶特鋼大力弘揚“紅色工匠精神”,把發展黨員重點放在企業管理、銷售、研發、技術、生產等生產一線,通過抓好“三會一課”、開展“黨員示范崗”“黨員責任區”等實踐活動,推進“一支部一品牌”建設,充分發揮著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聽黨話跟黨走奠定企業百年基業
百年企業發展道路上,從來不是一帆風順。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大冶特鋼不僅“特”字不再明顯,而且設備老化、產能低下等國企共性問題逐漸顯現,經營業績連續出現虧損,逐步陷入困境。
2004年,大冶特鋼成為中信大家庭的一員。2019年“大冶特鋼”融入“中信特鋼”,由過去的“老字號”變成“國字頭”,由“個體”變為產業鏈“整體”,成為中信泰富特鋼五大特鋼制造基地之一。
通過導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堅持特鋼發展方向,實施技術改造,大冶特鋼不斷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一舉走出困境并步入發展快車道,先后建成棒材、無縫鋼管、特冶鍛材“三大基地”;產品廣泛用于港珠澳大橋、“天眼”FAST、C919“大飛機”、運20“大運”、鯤龍“AG600”等大國重器和超級工程,彰顯了中國制造崛起的“大冶特鋼”力量。
高品質的特鋼是科技煉成的,它讓百年老廠煥發出青春新活力。而在黨的旗幟引領下,中信泰富特鋼正奮進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
上下同欲者勝,以上率下者強。在中信集團的指導和支持下,中信泰富特鋼深挖紅色資源、激活紅色引擎,不斷把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改革發展勝勢,在建功國之重器、攻堅“卡脖子”難題、保障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安全等方面取得一個個新突破,在提高發展質量效益、持續做強做優等方面實現一次次新跨越,為中信泰富特鋼的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撐。2021年,中信泰富特鋼黨委獲評“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成為企業傳承紅色傳統、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證明。
近年來,中信泰富特鋼堅持以引領特鋼發展為己任,推動原創技術研發。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堅持走發展特種新材料與先進材料的差異化競爭之路,助力保障國家對關鍵特鋼材料的需求,發揮科研創新平臺優勢,實現關鍵共性技術與先進材料的突破和引領。
統計顯示,2022年中信泰富特鋼獲得授權專利354項,發明專利107項,累計獲得授權專利1721項,發明專利391項,并有6項授權的國際發明專利,參與18項國家、行業、團體標準修訂和起草,全年開發新產品252萬噸,研發支出38.5億元,同比增長10.4%。
如何讓大冶特鋼這樣的百年企業長盛不衰?在“中共大冶鋼鐵廠支部”成立100周年紀念活動上,錢剛的一席話會給人們帶來更多啟示:“從‘鋼鐵搖籃’到‘特鋼長子’,再到‘特鋼驕子’的成長歷程,正是紅色基因的精神偉力,正是一代代特鋼人的傳承與發展,正是我們始終堅持聽黨話、跟黨走,才成就了我們的百年鼎立。”(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