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5月10日訊(記者葉飛艷)5月10日,“融合與創新:當代藝術與城市發展——2022武漢雙年展論壇”在武漢美術館(琴臺館)舉行。全國各地優秀的策展人、藝術理論家和藝術家匯聚武漢進行思想碰撞,呈現一場精彩紛呈的藝術文化盛宴。
在“新生態·共建的城市”專題,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副主任、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王璜生作了題為《“雙/三年展”與城市文化》的演講。
王璜生認為,“雙/三年展”最關鍵的特質包括“國際性與在地性”“當代性與前沿性”“規模性、持續性與可期待性”。
王璜生說,國際性不僅僅是指參展的藝術家及作品藝術語言的國際性,更重要的是“雙/三年展”學術話題、策展話語、展覽視野與方法論的國際性。“重要的‘雙年展’是為了階段性地針對問題,提出問題,有針對性地對國際正在發生并引發思考的新問題做出有態度有角度的反應,并且通過創新性的策展話語及具有新的方法論的展覽方式,借助于藝術家的創造性與獨特性的作品形成一個有重要影響力的文化事件。”他表示,“雙/三年展”的國際性與在地性特質便可能成為當代城市必備的文化取向與意義訴求,當代而開放的城市也將可能借助成功的“雙/三年展”的持續舉辦,塑造自身的文化形象及催發在地的當代文化生長。
對于雙年展的當代性與前沿性,王璜生表示,當代性應該是當代關懷與前沿思考,也就是說無論是藝術還是文化,應具有對當代、當下的現實、社會、生命的關懷;文化意識應具有前沿性,以當代、前沿的文化思考來進行相關的藝術活動。
此外,王璜生認為,“雙/三年展”與一般性的展覽很大的區別就是它的規模性還有它的持續性與可期待性。這樣的特質讓“雙/三年展”使得城市的形象、文化旅游、商業的互動性與社會的參與性整體被調動起來,并形成互相間的合作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