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5月10日訊(記者范雅琴)“科技工作者可以把新技術成果轉化為百姓的審美媒介,藝術家也應該把藝術創作、把美、把想象植根于街道里弄和社區,最終把城市空間變成與市民生活親密無間的氧氣。”5月10日,“融合與創新:當代藝術與城市發展——2022武漢雙年展論壇”在武漢美術館(琴臺館)舉行。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武漢作家協會副主席李魯平在“新形態·共享的未來”分論壇現場以《新技術與新形態背景下的城市空間》為題展開交流。
李魯平說,科學家、藝術家以不同方式影響著、建構著一個城市空間。由于數字技術打破了傳統藝術領域的局限性,新形態下的城市空間,流行藝術、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和跨界藝術等正逐漸成為審美生活的常態。“從漢口江灘登知音號,看一場描述漢口記憶的演出,欣賞長江兩岸的燈光秀已成為武漢市民的日常生活。”
而在武漢,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新形態背景下的城市空間將通過科學和藝術的結合獲得藝術的升華和進步。“進一步打造高質量的城市敘事文本,不斷推進新科技對藝術的轉化,彌合城市空間與市民生活之間的距離,讓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觸摸到城市空間的美感與溫度。”李魯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