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建設科創平臺賦能高質量發展紀實
記者?鮑俊輝?梁堅義?陳弘毅?朱達/文?柯恒/攝
發展的最強號角,總在春天吹響。
這個春天,黃石科創平臺奮進勃發,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灼灼其華。
擇高而立,向新而行!
在黃石大冶湖高新區,“湖北梨威·湖北工業大學”智能化養殖設備校企研發中心、高新區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先后揭牌。在富川大地,陽新推出“科創38條”,大手筆建設10個重點科創平臺。
一季度,黃石發放“再擔科創貸”科技信貸金額8247.5萬元,同比增長140%。湖北實美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車電池系統用鋁型材材質及擠出成型技術研究科技創新團隊”等三個團隊入選省級“科技創新團隊”。
肩負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的歷史使命,黃石,這座“鋼的城”,正發力各類科創平臺,奮進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建起來?以點連片撐起“骨與架”
打開歷史長卷,每一次的高光時刻,都生動詮釋了黃石這座城市深厚的工業基因和創新的發展氛圍。
從歷史深處走來,向著美好未來奔去。奮力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處在量變積累向質變躍升的戰略機遇期、關鍵突破期的黃石被賦予了新的重大歷史使命。
業態困境,能不能解?創新能級,夠不夠強?產城和人,能不能融?
立足實踐發展,回應時代關切。黃石以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主線,推進區域科創中心、新型研發機構、“雙創”平臺建設,實現內外科技創新平臺一體化發展,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圍繞產業發展需求,組建市級主導產業技術研究院。
——實施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統籌推進重點實驗室、企校聯合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
——制定管理辦法,建立激勵考評機制,出臺績效評價方案,對通過績效考評的研發機構給予后補助支持,未通過的予以摘牌。
——聚焦光谷科創大走廊黃石功能區建設,持續推進“四個10”重大科創項目建設,打造武漢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截至目前,黃石規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機構、縣市區“雙創”平臺實現全覆蓋。全市557家規上制造業企業均建有縣級以上研發機構。發展省級以上孵化器、眾創空間等19家,總孵化面積超過19萬平方米,入孵企業1400余家。
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遠征,總是在力量的匯聚中照進現實,綻放光彩。
以2022年為例——這一年,黃石成功躋身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創新能力分別位居全國第80位和95位。?
這一年,大冶湖高新區首次進入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黃石科技城、上海離岸科創中心建成開園。
這一年,黃石智能物流裝備產業技術研究院成功晉級省級研究院。湖北師范大學科技園、湖北理工學院大學科技園同時獲批省級大學科技園。
這一年,化學原料藥及制劑、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獲批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高效通用設備制造獲批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新增省級創新型產業集群3個,數量位居全省前列。
建一座城,興一方業。在大冶湖畔大冶湖核心區這片新生的土地,正不斷迸發出新活力。
2019年,一顆“創新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如今,黃石科技城建成面積14萬多平方米,完成投資約7.6億元,成為融入光谷科創大走廊的重要載體。
樹成形而鳳凰至,鳳凰至而活力足。“一手抓工程建設,一手抓招商運營。”黃石市高新投總經理徐威說,2022年完成項目簽約52個,入駐科技型企業32家,其中僅第四季度入駐企業就實現營業收入3000萬元。
“研發在外地、生產在黃石,引才在外地、用才在黃石”,黃石科創飛地模式第一個鏈接上的是省城武漢。開園以來,武漢離岸科創園累計簽約單位85家,培育科技型企業65家,與華中科技大學、湖北大學、湖北工業大學等高校共建成果轉化中心3家。
坐落于上海松江區的黃石(上海)離岸科創中心緊隨其后,于2022年正式開園運營。如今,深圳離岸科創中心、北京離岸科創中心也在同步加緊謀劃。
在這“一城多園”的骨架下,更多的創新平臺生成了黃石創新發展的細微血脈:與武漢大學共建電子信息研究院,與華中科技大學正在推進光谷科創大走廊研究院建設,與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大學等高校已形成共建平臺協議……
“隨著區域一體化,創新要素區域流動日趨活躍,協同創新已成為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紅霞說。
用起來?溢出效應催生“轉和變”
科技創新的價值,在于跟產業需求深度融合,解決關鍵技術難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依托科創平臺,黃石大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四鏈融合”,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以黃石創新電子信息研究院為例,這個不滿周歲的“新生兒”已然掙脫“襁褓”,由“幕后”走向“前臺”。
不到一年的時間,研究院深入調研了20余家電子信息企業,梳理了出20微米線間距細線路激光成型、基于高精度制冷器件芯片、PCB產線智能制造示范、工業園區環境污染氣體監測、加氫站氫氣泄漏在線監測產業等五項技術需求。
對接了技術團隊,提出了解決方案,開展技術攻關。據介紹,目前,PCB產線MES智能制造示范項目相關智能系統已完成注冊,產品框架已開發完成,正在相關企業產線中驗證完善。基于高精度制冷器件集成芯片項目已完成樣品驗證,項目公司準備進行孵化。
“研究院的價值,在于跟企業解決共性的問題,提升產業效率,帶動全行業健康向好發展。”黃石創新電子信息研究院首席運營官李德說。
而資歷相對“老成”的黃石市銅加工產業技術研究院,也在推動產業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聯高校、引智力、攻難題、鉆科研……通過各種途徑,研究院為銅加工產業注入更強勁的發展動力。僅2022年,研究院就申報13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項。
智能物流輸送裝備產業研究院、黃石科創模具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科研的溢出效應通過研究院這個平臺傳導到生產線上,附加到一件件高新技術產品中。
湖北三豐智能輸送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三豐智能)副總經理任海偉表示,“我們建設研究院的初衷,就是為智能物流裝備行業提供關鍵共性‘卡脖子’核心技術攻關。”三豐智能高舉創新大旗,依靠機制創新和高水平的科研團隊,建起了智能物流輸送裝備產業研究院。
“不同于企業內部的研發機構,它雖有依托的共建單位,但又置身于主體之外,具有明顯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任海偉表示,企業在研究院成立初期,就建立了核心團隊持股計劃,把自主培養和柔性引才相結合,在內部引入競爭機制。2022年,研究院面向市場,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培育自身的造血功能,促進平臺健康發展。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通過創新平臺,企業和高校院所之間實現了技術需求和科研成果的去中心化對接,湖北博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
“他們在我們這里學到了很多實操知識,我們的員工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理論知識。”在和湖北理工學院開展產學融合發展中,公司行政總經理陳東鴻用“相得益彰”四個字來形容彼此間的融合。
而這種“相得益彰”在湖北理工學院大學科技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徐先鋒的解讀中,能帶來更多的輻射效應。
作為產學研融合發展的載體,近年來,黃石大冶湖高新區積極探索“產業融入校區、服務融入社區、科技融入園區”的“三區融合”新模式,引入了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湖北理工學院等高校的20余個教授專家團隊服務于園區企業。
“為企業解決科技和用人需求,為老師提供用武之地,為學生擴大就業渠道,這不只是雙贏,而是‘多贏’!”徐先鋒將湖北理工學院大學科技園這座省屬高校首家大型科技園,比喻為“門當戶對聯姻”,通過這種有機的結合,大學科技園正日益成為科研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高新技術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創新創業教育和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主戰場。
活起來?豐厚回報見證“時與勢”
“建設”是探索實踐,“賦能”才是要義所在。選擇黃石的企業和項目是絕對權威的“發言人”。
“選擇黃石這個決定無疑是正確的。”這是黃石市藍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陳俊雄由衷地感慨。創業成本、科技要素、交通區位、產業引力……這些曾被陳俊雄列入選擇黃石的標準,如今幫助他的企業實現了年產值過千萬元。
從報批、報建到場地、政策,黃石高新綠岑新能源項目幾乎是“一路綠燈”式進駐到黃石科技城。黃石高質量的科創環境,護航著企業發展一路高歌猛進,“今年,我們準備向湖北省建設廳和湖北省科技廳申報綠色低碳示范園區,明年我們還將就產業園區綠色低碳項目向住建部申報。”黃石高新綠岑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繼文對未來信心滿滿。
推動企業創新創業創造,不僅需要軟實力,還需要硬支撐。黃石各大科創平臺堅持服務企業促發展,整合陣地資源,打造集辦公、技術研發、創新孵化、商務洽談、休閑于一體的雙創示范基地,著力為企業提供低成本的拎包入駐服務。
進駐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的武漢惟景三維科技有限公司在入駐園區后,利用園區便利的交通區位優勢和周邊豐富的科教資源,與華中科技大學李建軍教授團隊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業務發展迅猛,營業收入實現超100%增長率,成功申報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2022年成為上市后備“銀種子”企業、連續三年被認定為光谷瞪羚企業。
科創大平臺不斷完善,人才聚集效應凸顯,企業扎扎實實獲得發展新動能。湖北眾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入駐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的企業。入駐之前的研發團隊只有10人,入駐園區后,現已擴充至23人。
目前,借助武漢“九省通衢”的交通優勢,眾堃科技業務范圍已擴大到全國各省市,計劃3年內人員規模至少達到300人,確保各項業務實現可持續增長。
湖北遠大生命科學與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入駐園區之前,在武漢只有一個4人科研小組負責產品的研發工作。入駐離岸科創園后,借助園區提供的人才招聘平臺,企業與武漢人才資源實現無縫對接,僅半年時間,研發小組就發展成為由中科院博士帶隊、碩士學歷占比90%以上的26人“豪華”戰隊。
依托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三豐智能在科創園設立武漢技術中心,大量引進專業技術工程師和大學生在武漢技術中心工作。
“通過《高層次人才校企共享計劃》,公司和武漢黃石眾多高校高端人才簽訂新研發的協議,可以在不影響他們工作的前提下,抽出時間到三豐智能上班,幫助我們查閱國際先進資料和專利情況,分析項目的難點和關鍵技術,目前半導體輸送OHT小車的結構形式和關鍵部件已經確定,馬上后期準備制作樣機進行驗證。”任海偉說。
登高望遠天地寬,風勁潮涌奮楫先。在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黃石科技創新平臺正成為集聚創新資源、匯聚創新人才、開展技術創新、培育高科技企業、壯大高新技術產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載體和加速器。
市科技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黃石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分別首次突破1000家、500家,達1572家、586家;省高新技術百強企業、科創“新物種”企業41家;融通高科獲批省級“獨角獸”企業,全省僅2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22.73%,穩居全省前列。
科技的自立自強,為黃石奮進全省第一方陣,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