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改造像黑夜里沒有終點的長跑,跑起來以后,只有向著有光的地方奔跑,才有希望?!?月21日,武漢市工業技改示范現場推廣會走進武漢長銳服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銳服裝”),長銳服裝董事長金立現場分享起對“智能化改造”的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3月5日指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金立在接受長江日報《在場》欄目專訪時說,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將持續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打造成為服裝行業的智能化生產標桿工廠,“智能化改造的‘長跑’,長銳服裝一直在路上”。
智能化改造“軟硬兼施”
讓家庭作坊成為現代化工廠
工人操作自動化裁剪設備。記者李昕宇 攝
長銳服裝成立于2005年,是凱駿服裝集團的服裝生產企業,年產服裝達120余萬件,目前與10余家知名快時尚服裝品牌合作,產品銷往全球40余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凱駿服裝集團成為全省首家出口超1億美元的服裝外貿企業,已連續多年位于湖北省紡織服裝出口的第一位。
來到長銳服裝的車間,跟隨布料快速移動的“腳步”,就能發現智能化改造帶來的全新服裝生產場景。
一塊布料先要通過全能拉布機、電腦裁床等自動化設備進行裁剪,向下一個流程,各色各樣的布片搭乘AGV自動小車,經過自動化縫制后“換乘”智能吊掛線,“飛梭”過一個個環節成為一件件合格的衣服,在智能分揀系統中找到“目的地”。包裝好的衣服又將搭乘無人叉車、四向穿梭車、提升機等進入立體倉庫,等待前往全球服裝品牌店中的一個個貨架。
2019年,長銳服裝啟動智能化改造項目,引入自動化設備、數字化系統,新建倉儲立庫并改建智能車間,累計投資超2200萬元。在金立看來,服裝行業存在著用工多、人工多、效率低、利潤低等行業內眾多企業面臨的痛點,智能化改造成為“鎮痛良藥”。
“裁剪效率整體提高了168%,面料利用率超過95%。”長銳服裝智能制造經理周利說,經過智能化改造,長銳服裝實現了高效的柔性化生產,“2022年產值同比提升了20%”。
有了“硬設備”還需“軟系統”打通數字化壁壘,周利介紹,通過引入MES(制造執行系統)、WMS(倉儲管理系統)、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等系統,長銳服裝實現了研發、接單、計劃、生產、配送的全流程數據連通,“目前至少實現了全線80%以上的數字化集成”。
生產線上,“一衣一卡”跟蹤成衣生產全過程,“作戰室”的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生產進度、班組產值、品控合格率等數據。最大容量達8400件衣服的智能化分揀車間里,曾經容易分揀出錯并需要全員上陣找衣服的場景不再出現,只需一個人操作,帶著“身份證”的衣服就能按訂單“排好隊”,一天的分揀量達到1萬件以上。
談及未來,曾經專門到汽車制造工廠參觀學習的金立,致力于將最先進的智能化生產能力引入服裝行業,“讓‘農民工’成為現代化產業工人,讓家庭作坊式工廠成為現代化智能工廠”。
科技產業園鄂州投產
未來將打造數字化供應鏈平臺
生產線上的智能吊掛系統。記者李昕宇 攝
4月22日,成立21周年紀念日當天,凱駿服裝集團在鄂州市投資建設的鄂魚美尚科技產業園建成投產。作為集團創始人和董事長,金立說:“新的產業園不只是單純的擴大規模,而是要跨越‘拼人力’的階段,成為規范的、高效率的、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工廠?!?/p>
2021年11月,鄂魚美尚科技產業園項目正式開工,總投資近1.8億元,投產后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4億元,提供就業崗位800多個。
這是一座有著“智能基因”的產業園區。走進園區2號廠房,16條生產線全部應用智能吊掛系統,各環節均安裝有小型數控面板,可實現服裝縫前、縫中、縫后的物料自動化傳輸和數據可視化管理,從原料進廠到成衣分包,整個過程服裝“不落地”。
據了解,依托武漢都市圈的建設,這座現代化服裝制造工廠將以鄂州為中心,連接黃岡、黃石等地區的服裝產業,逐步形成湖北中高檔服裝加工基地。產于鄂州的服裝,將乘著花湖機場的飛機,走出鄂州、走向全球。
從長江邊老廠區的智能化改造,到向東行建設全新智能工廠,一舊一新間,見證著武漢市乃至湖北省服裝產業智能化升級之路。
在全國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武漢,工業技改持續推動武漢紡織服裝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形成了紡織服裝業技改“二期效應”,工信部綠色工廠、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武漢市十大標桿智能工廠在紡織服裝產業扎根,國家首批紡織服裝創意設計試點園區落戶武漢。
“智能化改造是服裝行業的發展趨勢,企業負責人一定要下定決心,要有前瞻性、緊迫感?!苯鹆⒄f,作為武漢工業智能化改造示范項目,長銳服裝將繼續智能化“長跑”,爭取通過打造智能化工廠在2025年實現產值突破6億元。
在凱駿服裝集團的規劃中,海內外的6家服裝生產工廠將進行數字化整合,“打造形成數字化供應鏈平臺,協同賦能產業鏈上下游,助力湖北服裝產業集群的高質量發展”。
(長江日報記者李昕宇 通訊員武經宣 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