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市體育工作會議于今日召開。2023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之年,也是武漢推進體育強市建設的奮起之年,武漢體育將緊盯“十四五”規劃各項目標,轉頻道,進賽道,加力道,推動體育各領域補短強弱,加快推進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奮力打造新時代英雄城市貢獻體育力量。
■ 群眾體育 精心打造武漢體育電子地圖
武漢馬拉松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英雄城市”的魅力。
2023年,武漢將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實施“2023年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分級分類、統籌推進健身場地設施建設。
——研究推進“體育公園”模式,建成體育公園10個,重點打造1—2個特色鮮明的標志性體育公園,并按照相關政策做好各級體育公園建設的財政補助申報;
——新建街道(鄉鎮)運動健身中心、美麗鄉村文體廣場、社區室外健身廣場、社區智慧共享健身中心30個;
——推進武漢全民健身中心二期建設;
——加快整理體育用地和可利用城市土地資源,深度謀劃體育民生領域“補短板”行動計劃,積極策劃重大體育場館設施建設項目,推進區級公共體育場館設施補短板項目建設;
——進一步加大公共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力度,實現市、區兩級體育部門所屬體育場館低免開放全覆蓋;
——針對群眾“健身去哪兒”等類似疑難問題,抓緊建立統一的咨詢服務平臺,精心打造“武漢體育電子地圖”,將健身場館設施、體育賽事活動、體育市場主體、社會培訓機構、體育組織等場景一體化展現,一鍵式解決群眾健身的相關問題,使我市“12分鐘健身圈”功能落地見效;
——推進“五項五進”深入延伸,組織全民健身公益服務活動300場次,進一步提高健身人數比例;
——加強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全民健身組織網絡骨干隊伍專項技能業務培訓,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素質能力,全年培訓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5000人;
——加強市、區兩級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建設,積極推進國家級社區運動健康中心武漢試點工作,促進國民體質監測與科學健身指導有機結合;
——以國家、省、市重大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為引領,堅持辦好市、區全民健身運動會,支持各區打造“一區一品”特色體育賽事活動,全市全年舉辦各級各類人群全民健身活動1200場次;
——研究制定《武漢市社會體育活動資助管理辦法》,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舉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
■ 競技體育 著眼長遠進一步提升綜合實力
今年,武漢競技體育將以“抓訓練、奪金牌”為目標,建立“系統發力、緊盯訓練,抓好協調、統籌資源,相互配合、共同支撐”的新型競技體育訓練備戰機制,探索競技體育實現新周期戰略目標的可行之路。
——強化系統周期謀劃,重點謀劃武漢競技體育中長期發展規劃,持續為備戰全運會、亞運會、奧運會培養儲備后備人才,努力為“奧運爭光”貢獻武漢力量;
——各優勢項目要瞄準2024年巴黎奧運會、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制定實施具體可行的發展規劃和計劃;
——堅持重點項目強金戰略與長遠科學均衡發展相結合,根據傳統優勢、苗子厚度和地域特點,科學分析研判項目布局;
——抓緊完善競技體育組織架構,加快優化訓練項目布局設置,優先鞏固發展重點優勢項目;
——更加積極地向省運動隊輸送優秀運動員,大力協調推進運動隊省市聯辦、省隊市辦,堅持將人才培養成長規律與科學訓練技術方法有機結合,抓緊抓實運動隊訓練工作;
——探索科學訓練模式,加快建設訓練、康復、數據分析、心理輔導為一體的復合型訓練團隊,重點打造“訓、科、醫、教、服”一體化高質量訓練基地;
——完善優秀運動隊伍激勵機制,加大高水平教練員、科研人才、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
——加強職業體育發展規劃引導,圍繞足球、籃球、網球、乒乓球等社會關注度高、深受群眾喜愛的重點項目,探索培育一批競技水平高、聲譽效益好的職業體育俱樂部。
——支持馬術、電子競技、冰球、擊劍等運動項目俱樂部發展壯大。
■ 青少年體育 不斷夯實鞏固后備人才基礎
體育夏令營為武漢青少年“解鎖”新技能。
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將于今年舉行,武漢將以積極備戰參賽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為契機,持續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不斷鞏固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基礎。
——統籌發揮市區資源力量,重點打造“汗動青春、營在江城”青少年體育夏令營,為2萬名中小學生免費開展12天運動技能培訓,為全市中小學生提供30天免費游泳服務;
——綜合考慮項目開展、師資配備、大賽成績等因素,進一步明確各區及少兒體校重點項目,形成市區上下對接、一體發展的項目布局,夯實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基礎;
——市直屬運動隊要進一步擴大運動員選材范圍,各區要進一步加大優秀苗子輸送力度;
——各區要堅持“強保障、厚根基、優結構、提質量”,推進體教深度融合,持續抓好少兒體校建設改革,加強后備人才基地、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設;
——持續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努力搭建“推動普及、促進提高、選拔精英、導向明確”的市、區、校三級青少年體育競賽活動平臺;
——繼續辦好市青少年運動會,發揮競賽杠桿作用,檢驗訓練效果,提升運動能力,促進人才培養;
——積極組隊參加省運會后續比賽和全省年度青少年錦標賽。
■ 體育產業 創新驅動讓體育市場火起來
武漢渡江節把“大江大湖大武漢”推向世界。
堅持創新驅動、融合發展,加快形成市場主體活躍、產品供給豐富、體育消費旺盛、帶動作用明顯的體育產業發展格局,讓體育市場火起來。
——今年4月,武漢將首次舉辦“武漢體育消費周”,創新辦好武漢體育消費博覽會、體育招商大會、體育與城市發展峰會等系列活動,發放武漢體育消費券1000萬元,吹響武漢體育產業創新發展沖鋒號;
——在省體育局大力支持下,力爭首屆中國體育消費博覽會落地武漢,積極吸引世界級企業和項目落戶武漢;
——壓實屬地責任,全面抓實對經營高危體育項目、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等重點領域的監管,營造安全有序的產業發展環境;
——支持各區結合區域優勢,挖掘戶外運動、水上運動、汽摩運動、航空運動、賽馬運動、智能體育等項目特色,打造體育產業園區,形成“一區一園”。
——各區體育產業及產業園區建設發展應當加強跨界深度融合,發揮優勢,打造集體育、旅游、文化、商貿、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業態融合互動,功能復合多元,運行高效集約的體育綜合體。
——發揮高校、科研和工業基礎的優勢,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體育產業科技創新平臺,構建產品研發、新業態培育、消費場景供給、大數據分析等體育創新體系,實現傳統體育制造業的提質升級。
(長江日報記者高崇成 張琳 通訊員鄒彬 徐珂 攝影:長江日報記者喻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