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暴雨為什么多發?極端暴雨能預報嗎?2023暴雨東湖論壇聚集了來自國內外暴雨研究領域的頂尖專家和科研人員。19日,針對大眾感興趣的這些問題,專家做出解答。
“2023暴雨東湖論壇”現場。記者劉斌 攝
全球變暖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不僅是極端暴雨,去年長江流域的高溫干旱,突如其來的強對流天氣……人們明顯感覺到近年來極端災害性天氣多發、頻發,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徐祥德對此解讀:大量的科學研究和證據已經表明,暴雨等極端氣象災害的嚴重程度和出現頻率都在不斷“刷新紀錄”。
徐祥德作《“異常暴雨”遙相關多尺度系統綜合判識研究》報告。記者劉斌 攝
在當前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所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環境條件都在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所有的天氣系統和極端天氣事件的位置、強度也在發生變化。全球升溫導致降水增加,氣候變化是極端天氣不穩定性加劇的根本原因。
監測顯示,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不斷升高,表明人為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還在不斷增加。2022年全國平均氣溫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歷史第二高,全球平均氣溫也達到歷史第五高,《自然》雜志的研究也顯示,21世紀未來全球的進一步變暖會繼續加劇這些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他以氣溶膠為例,“氣溶膠對降水就有影響,它的顆粒很小,把雨滴包圍了,毛毛雨就下不下來,暴雨就變多了。”徐祥德表示,此前我國東部氣溶膠較多,經過藍天工程治理,氣溶膠問題相對不那么嚴重,“這幾年毛毛雨又回來了。”
我國監測雷達技術成熟,密度還不夠
“2023暴雨東湖論壇”現場與會者認真聽取報告。記者劉斌 攝
極端天氣頻發,需要積極防范預警。目前我國暴雨預警主要依靠監測和數值預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傅云飛介紹,“監測主要靠搭載了雷達、被動微波等儀器的衛星平臺,探測雨的信息,包括雨粒子大小、濃度、分布,云團移動規律、局地生成,把這些信息放到天氣模式里進行數值預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表示,我國目前暴雨監測技術的“器”,即觀測工具還是不錯的,“雷達技術成熟,單頻雷達、雙頻雷達、相控陣雷達,都有。在這個領域我們的研究和國外是平級的,有些還更超前。武漢暴雨研究所是‘國家隊’、‘專業隊’,很長時間專注這方面的研究,做得很好。”
日前,由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隨州市氣象局、湖北文旅集團等合作建設的X波段雙偏振相控陣天氣雷達在隨州市大洪山成功完成吊裝,湖北天氣探測邁入相控陣時代。不過,由于我國地理環境復雜,從西部到東部形成三級臺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中東部,人口和城市密集的中東部監測能力和手段較強,西部地區和青藏高原等地區還是探測空白地區,需要加強。“未來要運用多種手段,比如風云4號衛星,全網全國無差別覆蓋,讓觀測和預報都達到同等水平。”
徐祥德提出,防范預警是個復雜的問題,他建議要加強垂直探測,確保采集的數據更加精準,“目前探空主要是早8點晚8點兩個時段,如果對流發生在中午,那就不夠了。加強垂直探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觀測,平漂氣球在中午下降,多了成倍的探測信息。觀測技術和數值預報技術的發展對暴雨預報會有很大提升,上一個臺階。”
極端暴雨預報仍是難題
到目前為止,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在極端暴雨機理、監測、預報預警技術方面已取得很多成果,如構建了貫穿長江流域的暴雨科學試驗體系,持續開展外場科學試驗,云降水微物理研究取得新認識;在強對流災害天氣快速識別預警和短臨預報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自主研發了一系列新型探測技術和系統,并搭建了持續性暴雨預報技術平臺,取得了社會經濟效益。
但極端暴雨預報仍是一個大難題。傅云飛稱,極端降水本就是小概率事件,形成過程非常復雜,對其規律認識有限,需要大量深入扎實的研究探索;因此,精準預報難度極大,目前主要依賴于監測和臨近預報,提前一兩個小時預報,撤離人員減少損失。
徐祥德表示,要應對極端暴雨這樣的極端性天氣,一是技術上要提高預報技術水平,在暴雨監測預警技術、中尺度暴雨機理研究、區域數值預報模式及關鍵技術、水文氣象耦合關鍵技術等領域開展研究;二是服務上進一步提升決策氣象服務的時效性、精準性和針對性。加強與外部門合作溝通,推進氣象災害預警短信精準靶向發布,有效利用應急廣播播發氣象預警,同時要讓氣象宣傳科普更貼近人民,營造全社會防災減災救災意識。
(長江日報記者王慧純 通訊員李傲)